點翠是在金、銀、銅、紙或鎏金金屬質(zhì)底板表面裝飾翠羽的一種傳統(tǒng)工藝。選擇翠羽為飾,在于羽毛特殊構(gòu)造所產(chǎn)生的鮮亮色彩,以及不同光線下顏色的變化。正如《新唐書》中記安樂公主(685-710)的“百鳥毛”裙,“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用作點翠的羽毛通常取自翠鳥脊背部位,稱軟翠或絨翠。較之翅膀部位的硬翠,不僅細軟,色澤亦更勝一籌。
一、點翠的歷史
(一)點翠溯源
“點翠”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短焖戒洝妨_列了不少點翠首飾,如“金廂玉點翠珠寶首飾一副”等。馮夢龍編蘇州民謠《山歌》亦有記參加賽會的燒香娘娘精心打扮自己,向“李三阿媽借子點翠個螳螂”。除了明代文獻,在清代《紅樓夢》等小說中,“點翠”事物亦屢見不鮮?!包c翠”一詞雖然出現(xiàn)較晚,所見作品亦以明清為多,但并不意味著這種工藝晚至明代才出現(xiàn)。
以翠羽為飾由來已久?!俄n非子·外儲說》載,楚人為其寶珠專制木匣盛裝,木匣表面即是“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漢書》記成帝寵妃所居之昭陽舍,內(nèi)壁以明珠、翠羽為飾;《晉書》、《南齊書》謂太子遠游冠以翠羽為冠;唐、宋詩文中“手持鳳尾扇,頭戴翠羽笄”、“只有余香留得住,滿地花鈿翠羽”等,均表明至晚自戰(zhàn)國開始,以翠羽為飾頗為流行。
及至宋代,此風(fēng)益盛。史載北宋初魏國大長公主(?-1008)著“貼繡鋪翠襦”入宮,太祖責之曰:“主家服此,宮闈戚里相效,翠羽價高,小民逐利傷生,實汝之由。”大觀元年(1107),徽宗接受郭天信的意見并罷中外翠羽裝飾,但成效甚微。紹興年間,無論皇室宮閨,抑或士庶之家,婦人服飾、首飾均以翠羽、黃金為尚。都城臨安商業(yè)繁榮,百業(yè)興旺,有碾玉作、鋪翠作等各色作坊?!熬┏莾?nèi)外有專以打造金箔及鋪翠、銷金為業(yè)者不下數(shù)百家,列之市肆,藏之篋盝。通販往來者往往至數(shù)千人”。京城翠羽因此價高,小民逐利,殘殺物命,輾轉(zhuǎn)販易,相沿成習(xí)。高宗認為此風(fēng)不惟奢靡,亦有關(guān)風(fēng)化。為“示崇尚樸索、弓履儉約”,于紹興五年(1335)、七年頒布“鋪翠”、“銷金”之禁令。紹興二十七年(1157),再次下旨將交趾所貢翠羽五百,“焚之通衢,立法以禁”。并嚴禁廣州、福建采捕翠鳥?,F(xiàn)有的銷金、翠羽服飾限三日內(nèi)銷毀。明知故犯或知情不報者受罰,舉報則受賞。重申“自今后,宮中首飾衣服,并不許鋪翠、銷金”。為此,皇室首先垂范,同年七月丙戌御藥院言:“永佑、昭慈等攢宮,帝后生辰酌獻所用鋪翠金花,乞以藥玉葉、漆金紙代充?!备咦诤?,孝宗、寧宗亦屢申此令。乾道五年(1169)臨安府官員還上奏“結(jié)斷鋪翠銷金”。鋪翠在宋代的屢禁不止,正說明其在當時的盛行。
宋朝的鋪翠之風(fēng)亦為北方的金朝及其后的元朝所沿襲。據(jù)《金史》,皇后花株冠“用鋪翠、滴粉、鏤金,裝珍珠結(jié)造”。元《新編事文類聚啟札青錢》有“金銀匠、珠翠匠”、“某人結(jié)珠鋪翠妙奪造化”等語,可見宋、金、元時珍珠、翠羽在首飾上使用普遍,鋪翠、結(jié)珠業(yè)已成為金銀首飾制作中的一道專門工序。
或是因為翠羽難以保存,目前尚不見傳世或出土宋代鋪翠實物留存。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仁宗、徽宗、欽宗皇后像所繪鳳冠,以青、綠兩色為基調(diào),飾以結(jié)珠〔圖一〕;元代皇后像姑姑冠上的裝飾,也見青色基調(diào)飾物上綴以珍珠,或即文獻中的“鋪翠”。
〔圖一〕宋仁宗皇后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采自《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
考古中明確提及有鳥羽裝飾的實物是蘇州元張士誠之母曹氏墓出土的一件金梁冠,報告謂“黃薄絹外綴貼孔雀翠毛”。若表述無誤,則元代用于裝飾首飾、服飾的,不一定都是翠鳥。但此金梁冠上的孔雀羽,似與后世的點翠并非同一種工藝。盡管如此,亦可說明明、清的點翠源于宋、元的鋪翠,更可追溯自更遠久的飾翠傳統(tǒng)。
(二)明、清點翠
雖然明代輿服制度中并未明言鳳(翟)冠有點翠之飾,但明中晚期皇后、藩王妃、士大夫夫人墓葬出土的點翠鳳(翟)冠卻不乏其例。最著名的是定陵孝端、孝靖兩位皇后棺中出土的四件點翠鳳冠〔圖二〕。其他如江西南城出土的益宣王朱翊鈏繼妃孫氏(1543-1582)翟冠,其上的祥云以翠羽粘貼在裱綾硬紙上作飾;南昌西山出土的寧靖王妃吳氏(?-1504)翟冠冠頂數(shù)只銀翚,鳥體、鳥翅用硬紙剪成,其上點翠。士紳階層夫人的用翠情況,可以嘉靖年間浙江安吉吳麟(1485-1553)夫婦墓出土的一組六件的點翠鑲嵌銀鎏金花簪為例。
〔圖二〕定陵出土明萬歷皇后鳳冠
采自《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金銀器卷》
《天水冰山錄》錄有銀點翠杏葉壺二十把、點翠滿池嬌銀山一座??梢娫诿鞔?,點翠亦施于器皿及日常陳設(shè)。存世的清代點翠實物仍以鳳冠、首飾居多。此外,尚見點翠掛屏、屏風(fēng)、金質(zhì)器皿(如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金甌永固杯)、扇具等。
清代,除宮中造辦處外,北京、上海都有作坊承接點翠。晚清杞廬主人《時務(wù)通考》載,“廣州翠羽,北京、上海點翠金、銀、銅、紙?zhí)ナ罪椀任铩?。似乎暗示廣州并不生產(chǎn)點翠制品,而僅供應(yīng)翠羽。清早期屈大均《廣東新語》載:“粵產(chǎn)翠羽而人不珍,婦女不以為首飾。故語曰:南海之羽出疆始珍。羽,翠羽也,其大者毛充貢”,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或者至少清早期情況若此。然而,美國麻省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Essex)收藏的一幅清代廣東通草畫中繪有一間首飾鋪,鋪內(nèi)貨架上除陳設(shè)冠、首飾外,也倒掛著兩只翠鳥。近門口柜臺上立一長方木牌,上墨書“本店自辦軟翠花發(fā)客”。門口一人手提翠鳥一羽來售。鋪內(nèi)一男子倚曲尺柜臺而立,左手執(zhí)簪首形物,右手拈一長細管狀物指向前方臺面上的長方匣內(nèi)。其右前方臺面放置一小爐,爐上置敞口小執(zhí)壺一〔圖三〕。通觀整幅畫作,實則濃縮了供、產(chǎn)、銷整個流程。
〔圖三〕19世紀廣東通草畫中的首飾店美國PeabodyandEssex博物館藏
采自KingfisherBlue:TreasureofanAncientChineseArt
無獨有偶,該館還收藏清末關(guān)聯(lián)昌(庭瓜,1809-?)繪制的一套百工技藝線描稿,其中有一幅標題“點翠花”,描繪的正是點翠的具體制作場景:一女子坐于長條案前,右手執(zhí)長細條狀物,指向案上的花形物。其右側(cè)有小爐一,上置一小圓盆。女子前方案上立一小罩(推測用于擋風(fēng),攏住易飛飄的翠羽),其左為小盅及小剪刀各一〔圖四〕。兩圖中小爐上的容器,應(yīng)是用來盛裝動物膠,爐內(nèi)文火可保持溫度使之不致凝固。而細長條形物,應(yīng)是用來粘取翠羽。兩圖不約而同地定格在點翠工藝中最獨特的“點”這一動作上:前者利用細長條形工具將翠羽“點”起,后者則將“點”起的翠羽“點”到托底表面。當代傳統(tǒng)點翠藝人依然沿用類似的方法,以毛筆或竹簽頭粘取經(jīng)剪裁的翠羽,然后放在已涂滿骨膠或鹿膠的飾物上。由此可見,至少晚清時期的廣州,不僅有翠羽出產(chǎn),亦制作點翠制品出售。此外,隆慶年間刊刻的《臨江府志》載當?shù)赜秀y匠、鋪翠匠。臨江府約當今日江西的清江、新干、新余等地。
〔圖四〕關(guān)聯(lián)昌百工圖之一19世紀PeabodyEssex博物館藏品
采自《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fēng)情》
鑒于翠羽價格昂貴,為滿足民間的需求,晚清、民國時期,無論南北,常以燒藍替代點翠。
二、翠鳥及產(chǎn)地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謂:“翡,赤羽雀也,出郁林(今廣西地區(qū));翠,青羽雀也,出郁林?!鼻宕墨I又將翠鳥分水翠和山翠。
翠鳥主要出產(chǎn)于四川、兩廣及東南亞地區(qū)。如《新唐書》所載陸州玉山郡土貢銀、翠羽;《華陽國志》載(“益州西部)金銀、琥珀、犀象、翠羽所出”;《建寧府志》稱,(嘉靖十一年)歲辦上供“翠毛一百一十個”;《廣東新語》載“粵產(chǎn)翠羽”等,可以為證。歷代文獻亦不乏安南(今越南)、真蠟(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境內(nèi))、榜葛剌(今孟加拉國)等地出產(chǎn)或向中原王朝入貢翠羽的記載。
捕捉到翠鳥后方能獲取翠羽,唐詩對羅翠不乏記載。例如韓偓(844-923)《翠碧鳥》“天長水遠網(wǎng)羅稀,保得重重翠碧衣”;馬戴(?-869)《送從叔赴南海幕》“炎州羅翠鳥,瘴嶺控蠻軍”。當時多活體取翠,以鑷拔取脊背之羽,然后“縱之去”。唐、宋時期,翠羽的計量單位為合,通常兩只翠鳥脊背上的毛為一合?!锻ǖ洹酚浱鞂毮觊g安南都護府年供翠羽兩百合,嶺南道玉山郡(今廣西境內(nèi))供三百合,即相當于集四百、六百只翠鳥之羽。南宋商賈所撰《百寶總珍集》記載當時翠羽價格每合可賣到三千。十合為一串,六合佳者配搭四合質(zhì)遜者一并銷售。
三、點翠冠飾的檢測及結(jié)果
關(guān)于點翠的工藝流程,已有學(xué)者作過調(diào)查,此不贅述。需特別提及的是,將細軟的翠羽在器物表面鋪排、調(diào)整,使之齊整美觀,卻要花費一番工夫。此外,就是對涂膠量的把握,少了影響粘黏效果,多了則會露膠有礙觀瞻。另有所謂刮青工序,即在點粘之前,先用瑪瑙刀刮拭翠羽表面,使其顏色更加鮮亮。當今,瑪瑙刀不僅用于點翠,也用于黃金首飾表面加工。
西北工業(yè)大學(xué)楊軍昌教授(原任職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領(lǐng)導(dǎo)的團隊,對咸陽旬邑縣清代名門“三水唐家”的銀鎏金點翠冠〔圖五〕進行了檢測。檢測利用三維視頻顯微鏡、掃描電鏡能譜、顯微紅外光譜、生物學(xué)分析等方法手段,對點翠所用羽毛種類、膠粘劑及制作程序進行了深入研究。
〔圖五〕清“三水唐家”銀鎏金點翠鳳冠
三水唐家民俗博物館藏品
從三維視頻顯微鏡可觀察到,翠羽是經(jīng)過剪裁后粘黏于累絲邊框內(nèi)的。所飾翠羽分藍色和深藍色兩種,藍色翠羽排列緊密整齊,直徑約為0.04-0.06毫米,深藍色翠羽排列疏松,羽枝兩端帶有未清除的羽小枝,直徑約為0.06-0.08毫米。掃描電鏡下觀察到深藍色羽枝內(nèi)部為蜂窩狀結(jié)構(gòu),這種特殊的物理結(jié)構(gòu)使光在羽毛內(nèi)部發(fā)生干涉而顯現(xiàn)深藍色——即結(jié)構(gòu)色,不同于色素沉積的化學(xué)性顏色。因此,只要翠羽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被破壞,翠羽就能在較長的時間內(nèi)保持鮮亮。將飾件上的翠羽與標準鳥類羽毛比對進行生物學(xué)分析排比,推測羽毛來源于翠鳥科Alcedinidae的普通翠鳥(Alcedoatthis)和藍翡翠(Halcyonpileata)。這兩類翠鳥為中國南北各地常見翠鳥科種類,目前在我國境內(nèi)仍多有發(fā)現(xiàn)。翠鳥科不同種類,或同一種類不同部位,毛羽的顏色不盡相同。點翠所用羽毛多來自于正羽羽片部分。
由于鳥類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性變化,在鳥類分類學(xué)界,毛色通常不作為鳥類分類學(xué)鑒定的唯一依據(jù)。本次分析樣品中的藍色羽毛,可能來源于普通翠鳥(Alcedoatthis)或是藍翡翠(Halcyonpileata)成年上體羽毛(即背部、腰部或尾上覆羽)及尾羽。
對飾件翠羽下面木質(zhì)底板上面的黃色和黑色膠結(jié)物進行紅外光譜分析,結(jié)果表明黃色和黑色膠結(jié)物紅外光譜圖與明膠的紅外光譜標準譜一致。說明底板上的膠結(jié)物為明膠,即翠羽是通過明膠粘貼在底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