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歲的南京明城墻,是世界上現存地面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都城城墻,也是南京的文化符號和城市名片。日前,南京市委辦公廳、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做好南京城墻保護利用和申遺工作的實施意見》,以2020年爭取將南京城墻列入國家正式申遺項目為節(jié)點,加強明城墻保護,打造世界級城市文化名片。
加大明城墻周邊環(huán)境整治
意見中提出,南京要加大對南京城墻本體的保護修繕和周邊環(huán)境綜合整治。
其中,對大樹根、臺城路等城墻可視范圍支路街巷進行整治;對城墻周邊小桃園(四期)、中山門游園等進行設施維修改造,綠化提檔升級及綠道建設;實施城西干道、中山東路等6處城墻周邊亮化提升工程;對玄武湖、月牙湖、白鷺洲等城墻周邊水系實施水環(huán)境提升工程;加快推進昆侖路干休所涉軍地塊城墻內側節(jié)點貫通、土地置換、環(huán)境整治等工作;實施城墻周邊龍蟠中路、江寧路等道路整治工程。
同時實施中華門北廣場景觀提升工程。啟動中華門保護和展示項目,擴大中華門公共展示空間。推進中華門加固消險及中華門城樓保護工程。
建設通濟門遺址公園
記者注意到,南京還會展示更多的城墻遺址,讓靜靜佇立600多年的明城墻可以“講好故事”。
意見提出,南京要推進光華東街800米城墻遺址、中央門至神策門250米城墻遺址、通濟門遺址三項保護工程,建設通濟門遺址公園。據了解,通濟門是南京明城墻最有特色的城門之一。在明代,和聚寶門(現中華門)、三山門(現水西門)同屬規(guī)格最高的3座內甕城城門。歷史上的通濟門就像一艘大船,停泊在秦淮河岸邊。近十幾年以來,南京考古工作者對通濟門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比如2002年,考古隊在龍蟠中路東面凱悅天琴小區(qū)工地上發(fā)現了通濟門東側城垣遺存。2006年,再次發(fā)現通濟門甕城東墻遺跡。報告中稱,此次發(fā)現的為甕城西北角城垣和由北向南第一重城垣西部的墻基部分,與2010年在裘家灣片區(qū)綜合樓項目工地考古發(fā)掘發(fā)現的城垣遺跡同為通濟門甕城的西側城垣,二者相連。根據意見上列出的南京城墻保護利用和申遺工作任務清單,通濟門遺址保護工程并建設通濟門遺址公園的完成時間是2019年12月。
根據意見,南京還將對四重城垣重要的遺址、遺跡、城門、水關、涵閘、水系等樹立標志碑、標識牌、說明牌。在城墻沿線設立以南京城墻相關歷史事件、人物、典故等為內容的文化解讀標識牌和說明牌。
史料記載,南京城墻建造時用磚上億塊,每一塊磚都是不可能被復制的歷史遺存。根據意見,南京還要啟動南京城墻城磚官窯遺址保護工程。對窯址密集區(qū)進行原址保護,編制保護規(guī)劃,建設南京城墻城磚官窯遺址博物館及考古遺址公園。
推進城墻夜間開放
未來,南京人在夜間也能登上明城墻,欣賞美景。根據意見,南京要完善城墻女兒墻部分輪廓照明。優(yōu)化定淮門至華嚴崗門段城墻步道功能照明。推進城墻夜間開放,增加神策門至太平門段城墻頂面照明設施;策劃打造中華門段城墻秀演出,讓明城墻成為閃耀夜空的“城市項鏈”。
在加強旅游開發(fā)上,明城墻還要與玄武湖景區(qū)聯合創(chuàng)建玄武湖—臺城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研發(fā)生產城墻系列特色文創(chuàng)產品;提升完善現有10座城墻書吧功能,增設具有統(tǒng)一標識的南京城墻文創(chuàng)展示銷售點,將有條件的城墻書吧設置為24小時開放的閱讀空間。
為了讓世界更加了解明城墻,南京還將加強國內外宣傳推廣,對城墻申遺、保護利用、旅游資源等進行全方位宣傳。
城墻博物館明年底基本建成
由南京領銜的明清城墻申遺工作一直備受關注。此次意見中提出,要加快推進申遺工作,建立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聯席會議制度,適時成立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城市聯盟,制定聯盟章程,深化完善申遺文本,舉辦中國明清城墻聯展。積極爭取國家文化、文物部門和省政府支持,加快推進城墻申遺進程,爭取將南京城墻盡快列入國家正式申遺項目。
南京城墻博物館是系統(tǒng)展示城墻歷史文化的標志性建筑。2018年上半年啟動建筑主體施工,2019年底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