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玉皇閣又稱靖邊樓,位于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北城垣之上,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玉皇閣坐北朝南,建在高高的古城墻上,占地面積2022.30平方米,有呈階梯狀的兩個院落,建筑在一條中軸線上,整個建筑結構嚴謹,巍峨壯觀,是古城內保存完整的典型古建筑,上閣樓掛有1983年張?zhí)K題寫的”玉皇閣”橫匾,下閣樓掛有1983年班開明書寫的”靖邊樓”橫匾。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蔚州玉皇閣建筑布局
玉皇閣坐北朝南,總面積2000平方米有零,分上下兩院,由十八級石砌臺階跨入小門為上院。小門兩側左為鐘樓,右為鼓樓。建筑格式均為重檐歇山布瓦頂。上院正面是玉皇閣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為三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大殿正脊為琉璃花脊,兩端砌盤龍大吻,脊上為琉璃八仙人,邊脊砌大吻跑獸,四角脊梢裝有獸頭,下懸鐵鐸,微風吹拂丁當作響,氣勢非凡。整座建筑木架油飾彩繪,基本是“和璽”、“蘇式”圖樣。前院包括天王殿、東西配殿、禪房,后院包括玉皇閣大殿、鐘樓、鼓樓,天王殿與玉皇閣大殿分布在同一軸線之上,顯得高厚整峻。
前院
前院內,天王殿三間兩進,硬山頂式屋頂,由南向北兩側依次四柱三間三樓,正中十八級石砌臺階東西有角門兩座,貫通后院。
后院
后院內角門的左側為鐘樓,右側為鼓樓,而玉皇閣大殿居于正中,建于城垣之上,屋頂為三重檐歇山式,瓦頂滿鋪琉璃,內部兩層,但外觀似有三層樓高。
玉皇閣大殿
玉皇閣墻面分為臺基和磚墻兩部分,均為磚石結構,四周均設置了拱門,門上有二龍戲珠的浮雕作為裝飾,風格大氣粗獷,不拘一格。玉皇閣大殿正脊為琉璃花脊,兩端設琉璃盤龍大吻和陶制吻獸,沿金柱位置是一圈厚磚砌檐墻,脊上均有畫像,主脊為八仙畫像,邊脊多砌有吻獸,四角脊尾部裝飾有走獸的頭像,脊下掛鐵飾,在微風吹拂下相互碰撞,響聲不絕于耳。玉皇閣大殿內正中塑有玉皇大帝神像,神像旁側是兩尊青獅白象馱寶瓶,兩側墻壁上繪制有五元大帝及王母娘娘像,以及神話”封神圖”和“三十六雷公”。
鐘鼓樓
鐘鼓樓構架特點是下層檐翼角處沒有老角梁,而是將遞角梁水平延伸,豎直位置亦抬高一檁徑,形成沖翹;下層檐椽只有檐椽而無飛椽;與上檐搭交檐檁成45°角置“一”形構件,它內搭在抹角梁上,外上部分向外延伸成老角梁,下部分座落在搭交檐檁上,最外端由擎檐柱支撐,上再承托一檁,其作用相當于挑檐桁;重檐歇山中金檁座落在上述“一”形構件內上方,形成一穩(wěn)定的懸挑結構。金檁同時兼有采步金的作用,承接山面檐椽的后尾。
蔚州玉皇閣歷史
玉皇閣又名靖邊樓,早在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后,為防御匈奴所建的秦長城,西起甘肅臨洮(岷縣),沿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及代縣、蔚縣(時屬代郡)。城垣北樓為抵御外族之最前沿,故名靖邊樓。后周大象二年(58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后為防止匈奴入侵所建。明洪武五年(1372年),德慶侯廖允在南北朝時期建立的城墻的基礎上進行修整。明洪武十年(1377)年蔚州靖邊樓落成,成為了蔚州邊關重鎮(zhèn)的象征。清乾隆三年(1739年),靖邊樓不幸毀于地震,重修后,因供奉玉皇大帝,遂改稱為“玉皇閣”。
蔚州玉皇閣地址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西環(huán)路與古城北街交叉口西南1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