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江心寺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qū)江心嶼。唐咸通七年(866),在江心孤島的東山建普濟禪院。宋開寶二年(969),又在江對面的西山建凈信講院。南宋建炎五年(1131),宋高宗賜改普濟禪院為龍翔禪寺。后兩寺住持青了率徒眾以土石填江,使兩島連為一體,并在中川新基上建中川寺,將三寺融為一體。高宗賜名為“龍翔興慶禪寺”。因寺江中,俗稱“江心寺”。宋寧宗時品選天下禪宗叢林,列為十剎之一。其后八百多年里,該寺屢廢屢興。新中國成立初期,江心寺幾將傾圮。1952年進行了修復。1985年交還給佛教界。1983年,江心寺被定為漢族地區(qū)全國重點寺院。
寺內(nèi)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三圣殿、方丈室、齋堂等。
現(xiàn)存之江心寺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積約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為金剛殿,東西有長廊,兩端置鐘鼓樓。今宋代古鐘尚存。中殿為正殿,最為壯觀。殿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塑像。殿內(nèi)檻聯(lián)匾額,琳瑯滿目。正柱聯(lián)為宋王安石撰并書。后殿三圣殿,殿額與對聯(lián)皆為弘一法師所書。寺院大門兩邊有題為宋王十朋撰書的疊字聯(lián):“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p>
江心寺史略:
江心寺系全國重點開放的著名古剎叢林,位居溫州市北郭永清門外甌江之中的一個小島嶼上。全島嶼的原來面積僅約一平方公里左右(現(xiàn)經(jīng)填塞淤淺擴大地面,添建了新的游覽點),兩端各有一座小山峰,峰頂都有一座凌空的寶塔,東西相對峙,即名為東、西塔。東峰西麓原有“普寂禪院”(即今“溫州烈士紀念館”),西峰東麓有“凈信講寺”又名“西塔院”(即今“溫州博物館”)。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由于金兀術(shù)舉兵南下進攻臨安(杭州),宋高宗趙構(gòu)由越州(紹興)、明州(寧波)航海至溫州,避居孤嶼,駐蹕“普寂禪院”。在避居期間仍關(guān)心翰墨,曾御書“清輝浴光”四字增光梵宇。翌年(1131年)高宗再度在臨安登基,改號紹興。于紹興七年書詔蜀僧青了禪師,由普陀來主普寂、凈信二寺,大開講席說法傳經(jīng)。狀元王梅溪(十朋)未仕時,正在凈信講寺攻經(jīng)讀史,與青了禪師為方外交。當時“全愚堂”東軒,即是王梅溪讀書處。
據(jù)《溫州府志》記載:孤嶼原為兩島,東西對峙中貫川流,有龍?zhí)渡罨媚獪y。當時正逢川流淤積,青了禪師親自率眾拋石填塞中川,遂創(chuàng)建中川寺于其上。表奏高宗,幸蒙贊賞,即賜改中川寺為江心寺改普寂禪院為龍翔寺,凈信講寺為興慶寺。同時雕刻“清輝”“浴光”兩碑,立“清輝軒”與“浴光精舍”于龍翔寺(清輝石碑尚在,浴光石碑早失)。奉旨統(tǒng)三寺為一,總名為龍翔興慶禪寺,包含嶼上一切亭臺樓館,并賜香燈田一千畝,將寺宇奉為“高宗道場”,朝廷每年春秋二季派京官來寺朝拜進香。特建“望江亭”于永清門外,作為橫江待渡之處。自八字橋頭至永清門底建設(shè)僧街(今麻行僧街),命市民開設(shè)店鋪為僧眾服務(wù)。所以香火鼎盛始于南宋,延續(xù)至清末民初,官家來寺朝拜者仍絡(luò)繹不絕。
江心寺原來廟宇宏偉莊嚴富麗堂皇,文天祥詩云:“樓高百尺蜃吐氣,塔聳雙角龍昂頭”。現(xiàn)在大殿是清乾隆54年(1789年)重建的,共分三進:前為金剛殿五間,兩端配以鐘鼓樓(宋代古鐘尚在)。中供彌勒、韋馱二菩薩,兩邊為四天王像。上懸掛宋朱熹(字晦翁)所書的“開天氣象”四大字匾額。山門外兩旁掛著宋狀元王梅溪所撰寫的“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名傳古今的木刻板聯(lián)。中為“圓通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坐像,兩旁侍立善財、龍女。大殿后有阿彌陀佛接引像。東北角為觀音像(此像為日本贈送),西北角供地藏像。前左首為伽藍殿,前右首為祖師堂。此殿最為壯觀,上檐為乾隆御書“圓通殿”大匾,下檐為“江天福地”匾(無題名)。殿內(nèi)正中有浙閩總督伍拉納所書的“慈航普渡”匾額,正柱聯(lián)為宋王安石(字介甫)撰并書(此聯(lián)原掛興慶寺)。前柱聯(lián)為清同治間永嘉舉人陳壽宸(字子萬)所撰書的聯(lián)語:“四面煙波,幾疑蓬島移來,金山飛到;一龕香火,剩有蜀僧勝跡,宋蹕遺蹤”。大殿前兩廊各五間,東為三畏堂,西為客堂。后進為三圣殿,中供彌陀、觀音、大勢至三圣立像,殿額與殿內(nèi)對聯(lián)皆為弘一法師所書。兩廊各五間樓房,供僧眾居住,大殿西首為方丈室正屋樓房七間,東西兩軒各三間樓房。正中樓上藏有一部版本不一的藏經(jīng),有《東甌孤嶼志》印版十卷,有中川禪師《中川集》上下卷木版(已殘缺)。這方丈室是歷來珍貴書畫文物最集中的地方,方丈室西首前后各三間,前為庫房,后為大伙房。齊堂西面為“安閑居”三間,于1935年欽云老和尚任方丈時所建,作為女客房之用。“去來齋”在“安閑居”前右首,為乾隆年間通榛和尚所隱居,高僧弘一法師曾在此結(jié)夏安居,留下墨寶很多(現(xiàn)已全部拆除,僅遺空地一片)。江心寺分設(shè)四大寮(即禪堂、念佛堂、庫房、客堂)。解放前華山和尚、薇山和尚、欽云和尚歷任方丈領(lǐng)眾修持,會集諸山長老眾善知識,談經(jīng)說法,住僧多達七八十人,進行正常宗教活動,頗稱興盛。
江心寺周圍的景色非常幽美,有謝公亭、澄鮮閣、文信國公祠堂、浩然樓等。一片古老的建設(shè)群,排列整齊,結(jié)構(gòu)壯觀。樟、榕、松、柏、古木參天,珍禽異鳥,棲息其間,院落奇花異草,光彩奪目,花香鳥語,四時如春,江流浩蕩,四面煙波,聳翠流丹,空水澄鮮,遠看恰像一艘巨輪停泊在江中。江中東有象巖石色皎潔,西有獅巖石色青翠。素有“江天佛國”之美稱,自古以來,就是溫州最有意趣的超麗絕欲的游覽勝地。
這個小島嶼的歷史很是悠久,遠在六朝晉、宋間,西域高僧諾巨那尊者,跋涉山川,遠道來此結(jié)茅而居。我國著名詩人謝靈運(康樂)于公元422年,任永嘉(溫州)太守期間,與其交往,頻游于此,而留下佳妙詩篇,如“……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十分形象地描繪了江水與丹霞相掩映,白云共紅日而爭妍的壯麗景色,真是江山多嬌。隋唐時,這個“江天佛國”的聲譽便已遠播中外。初唐詩人孟浩然久游于此,偉大詩人李白、杜甫都相繼謳歌贊美,當時日本、新羅(朝鮮)僧人來居普寂、凈信二寺研教參禪的很多,《東甌孤嶼志》中有“僧多外國人”的詩句,這都是歷史悠久的佐證。
江心寺建筑以東、西兩塔院為最早。東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西塔建于宋開寶二年(969年),兩塔身高三十米以上,七級重檐,六面玲瓏,高聳入云,皆有扶梯,迂回而上。只因東塔于道光年間,英人在此塔下建立領(lǐng)事館(后改為海關(guān)稅務(wù)司別墅),以塔上棲息島群,鳴聲嘈雜,并撒糞于其房頂為借口,強制清政府拆除全部飛檐回廊,毀壞扶梯,乘機盜取塔中所存文物破壞古跡,現(xiàn)僅遺下六面光禿塔身。由于原塔身構(gòu)造堅固,技術(shù)高超,雖素未經(jīng)修繕,至今依然挺立,無絲毫傾斜。西塔于民國22年重修拆除扶梯回廊,改建成今狀。
江心寺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勝跡多奇,四面煙波,視野廣闊,江山壯麗,景色清幽,實為旅游勝地。經(jīng)歷代詩人尋幽探勝,結(jié)為十景:一、甌江月色;二、海淀朝霞;三、春城煙雨;四、孟樓潮韻;五、翠微殘照;六、遠浦歸帆;七、沙燈漁火;八、羅浮雪影;九、塔院筠風;十、海眼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