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禪寺位于浙江省桐鄉(xiāng)市境內的江南古運河左岸同福鄉(xiāng),東距縣城13公里,西南距杭州60 公里,創(chuàng)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二年(503年),已有近一千五百年歷史,歷來被視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乾符三年(876年)敕額“千乘禪院”。宋大中祥 符元年(1008年)始易今名。幾經興衰,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費隱禪師(名通容)駐錫福嚴,殿堂寶舍,百廢俱修,故尊其為中興福嚴祖師。道光二十 二年(1842年),凈念上人(名悟善)移住福嚴,募金重修,增屋益室,使叢林古剎重達鼎盛。由于歷史悠久,寺藏珍貴文物、名人字畫甚多,惜乎在十年浩劫 中破壞慘重。全寺120多間殿宇房屋,被拆毀得僅剩六和堂禪房一間。所有文物在拆毀過程中除博物館等抓緊收藏外,其余全遭毀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級黨 政領導認真落實宗教政策,在1990年6月份經嘉興市委、市政府批準開放,現(xiàn)在修復已初具規(guī)模,并收回大批珍貴文物。最近運回寺內的珍貴文物有石補鐘、陰 陽鏡、莊親王手書的“玉暉金銑”匾額和“重建福嚴禪寺碑記”、“縐云石碑”、“觀音大士造像”,以及從石門中學運回的《費穩(wěn)禪師造像》等碑記。
福嚴禪寺占地54畝,寺前有一條寺河直通運河。河上有一石拱橋,名“觀農橋”,又稱“鳳橋”。鳳橋北堍,曲徑通幽,直抵寺院山門,俗稱 “山路”。南端兩側,各有古井一口,古井北面,是一片古松林,虬枝盤曲,郁郁蔥蔥,景致幽雅。中有巨松,北側,便是福嚴寺建筑群,鱗次櫛比,丹碧輝映。寺院東 西,各有一條曲流臥于朱墻腳下。最北面是天中山,山后兩河相抱,綠水悠悠。綜觀整個福嚴寺,勸農橋如鳳嘴,古井像鳳眼,山路是鳳頸,巨松上大松球像鳳冠, 東西兩曲流中的狹長小洲如鳳翅,山后兩河像鳳尾,故有“鳳地”之稱,歷來被認為是“鳳水寶地”。清代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六年石門知縣余麗元曾有詩曰:“玉溪 東去小溪通,路轉橋橫起梵宮。萬介修篁綠云繞,一山縹緲落天中?!薄翱U云贈石固英豪,石供空立見亦高。從此名山千古壽,不知滄海有波濤。”
福嚴禪寺,前明朱垣圍繞,后有綠水護持,靜穆莊嚴,佛氛純正。步入寺院, 頓感遠離塵俗,心神飄逸,名人雅士、詞客騷人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墨寶遺跡。北宋至和二年(1056年),郡人陳舜俞游福嚴寺后,寫下了《福嚴禪院記》。宋朝 著名詩人楊萬里亦有《崇德道中望福嚴寺》的贊詠。清咸豐年間,戶部郎中徐福謙,晚年倦游歸鄉(xiāng),流連于“蕭寺黃葉,柳影津水”中,將福嚴寺定為“玉溪十二 景”之一,名曰“蕭寺停云”。
福嚴禪寺的主要建筑有供奉彌勒、韋馱和四大金剛的天王殿;有大型壁塑金裝北海觀音和彩塑三世諸佛的大雄寶殿;有用楠木雕刻,高約五米觀 音佛龕的圓通寶殿(俗稱“三大殿”);有47間房間相而不會走回頭路的五百羅漢堂;有集古今名人書畫于一廳,面積達1141平方米的藝術寶庫方丈廳;有被 稱為“東十三間”、“西十五間”的廡殿,計有殿宇僧房一百余間,多為清代建筑。
福嚴寺歷經十朝,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跡,重要的有橫看如壯士托天,側看如美女梳妝,遠觀如刺空鐵筆,近察似破土之玉的縐云石;有直徑 1.4米,重達5000公斤的銅鑄石補鐘;有直徑1.73米,重達560斤的陰陽鏡;有泥塑金裝形態(tài)各異的五百羅漢及由宋至清的十數(shù)塊碑記,這些被合稱為 “福嚴寺七寶”。其中縐云石原系清初兩廣總督,大力將軍吳順恪(六奇)由粵中贈送海寧查繼佐(伊璜)孝廉之物。在道光年間由崇德縣(現(xiàn)桐鄉(xiāng)市崇福鎮(zhèn))蔡錫 琳以千金購得后贈于福嚴寺,置于天中山麓“掛瓢亭”前。在1963年被運往杭州(縐云石碑在福嚴寺),現(xiàn)存放在杭州花 圃盆景園。另外,石補鐘也甚有特色。該鐘造型古樸莊重,鐘鈕上的雙照龍、鐘頂花紋和鐘股上三尊大小佛像,皆精美無比。鐘體外壁鑄刻著楷書、陽文的鐘銘和 《金剛經》、《大悲咒》、《心經》等,約一萬字,字跡清秀遒勁。鐘體內壁,鑲嵌著大青石四塊,石補鐘的名字亦由此而來。據(jù)光緒《石門縣志》記載:“福嚴寺 住持通容(即費隱)募鑄大鐘,溶時銅汁不足,通容投以石,鐘遂成,聲尤清遠,四方來觀音咸詫為奇跡?!钡拇_,這鐘音響效果好,尾聲長,撞擊時十里方圓都可 聽到鐘聲。這鐘為鑄造學、聲學、材料學等方面貌一新提供了可借鑒的實物。
一年多年來,福嚴禪寺高僧輩出,宋朝真覺禪師,明末費隱禪師,清初明培法師、天行和尚和凈念上人,晚清智南,民初古華,都是法譽極隆的佛界各流,他們?yōu)楦浪碌陌l(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八,是福嚴禪寺的香訊,此日前后約十天,福嚴禪寺熱鬧非凡,香客、游客、商買、藝人,人山人海,摩肩砥足。寺里香煙繚繞,燈燭輝煌,素有“小普陀”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