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寺位于福建省廈門市玉屏山南側(cè),與慮溪巖山相對應(yīng),洞與虎溪巖同時拓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據(jù)《廈門志》記載:“白鹿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樹掩映,舊建有大觀園、宛在洞、接因亭。乾隆(二十八)癸末年間(1763年),再拓六合洞、朝天洞、銜山亭?!?/p>
明萬歷年間,廈門名士林懋時開拓巖洞后,在洞側(cè)營建文昌殿,祀朱熹神像,并以朱熹在廬山建白鹿書院故事,稱“白鹿洞”。后人在洞內(nèi)雕造一只白鹿,并加以美化傳說,乃有“白鹿銜煙”之說,為廈門小八景之一。
白鹿洞寺左側(cè),清初建有玉屏書院,歷來存在有“琳宮梵宇與書院黌舍爭地”的矛盾,乾隆十六年(1761年),廈門海防同知白瀛曾有“逐 僧徒,遷佛像”、“拆舊屋,建講堂”之舉,使寺巖一度受到破壞,直至道光、咸豐年間,書院萎縮衰落,佛寺才得重興。民國初年,覺斌和尚主持寺巖,重建梵宇 殿堂樓舍,得以恢復(fù)舊貌。1949年后,寺巖一度駐軍。1985年部隊撤出,由市佛教協(xié)會接管。1988年,旅居香港的元果和尚集資重建。新建殿堂、樓閣、亭院,依山辟石,層層壘建,殿堂錯落有序,別具洞天景色,不失為恢宏莊嚴的佛門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