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城隍廟內戲臺屋頂部分坍塌,西北角的屋檐搖搖欲墜。陳冕狀元府院內,到處是私搭亂建的小屋。
進入七月,隨著幾場疾風驟雨的到來,濟南正式開啟“雨季模式”,12345市民服務熱線收到的關于房屋漏雨破損的反映明顯增多,其中不少是已被列入文保單位的古建筑。
濟南是一個擁有4600多年歷史的古城,并于1986年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加上曾經重視程度不夠,一些歷史文化遺跡被損毀。此外,很多現(xiàn)存的百年古建筑也因產權糾紛和缺少法律細則等原因,境況堪憂。事實上,文化傳承與保護完全靠政府買單是不現(xiàn)實的,對此文保專家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引入民間力量參與保護和修繕古建筑。
百年古建筑搖搖欲墜
老城區(qū)東華街5號有一處648年的古建筑,名為督城隍廟,此廟于1979年被公布為濟南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日上午,記者看到,此處已變?yōu)橐粋€大雜院,院內房屋破爛不堪。緊挨東華街的是山門,3個拱形門洞均由青磚與石塊建成,其中兩側的門洞已被石塊堵死,各留有一個約一米見方的窗戶。屋頂部分綠色琉璃瓦已腐化為暗紅色,琉璃瓦縫中,生長著4棵高約1米的小樹。
進入院內,正對主門的建筑名為前殿,房屋墻壁中間一根直徑約30厘米的木柱底部已腐透,屋檐處的綠色滴水大部分已缺失,屋頂破損的琉璃瓦之間到處散落著白色石灰。前殿的后側是曾為濟南古城八大戲樓之一的督城隍廟戲臺,部分屋頂已坍塌。在戲臺的西北角,有幾根直徑約10厘米的木頭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屋檐。破爛不堪的院內除了戲臺坍塌被封死無住戶外,其余房屋均有人居住。記者了解到,在此處居住的大部分為租戶,每月租金為500元到700元不等。
面臨同樣尷尬境地的還有位于鞭指巷9號的陳冕狀元府,雖然門樓依稀還有當年的氣派,但院內卻是破敗不堪。部分屋檐腐朽坍塌、門窗七零八落、院內亂堆亂放雜亂不堪。院內住著十幾戶人家,成了名符其實的大雜院。院內一位老人稱,早在上世紀50年代,這里便成了濟南第一印染廠的職工宿舍,后來更多人在院里搭建住房。
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少被評為省、市級文保單位的建筑里,均有多家居民居住。有些古建筑門前掛有“私人住宅禁止入內”、“謝絕參觀”等警示牌。
產權糾紛多法律無細則
1986年,濟南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隨即啟動。但因種種原因,許多歷史文化遺跡被損毀,令人扼腕嘆息。1986年以后的20多年里,宏濟堂總店、瑞蚨祥泉城路店、丁寶楨故居、九華樓等著名建筑相繼被拆除。以芙蓉街為例,現(xiàn)僅有19%的建筑勉強保持了傳統(tǒng)風貌。而有些現(xiàn)存古建筑也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歷下區(qū)文化局文??乒ぷ魅藛T劉偉介紹,歷下區(qū)市級以上的文保單位共有87處,其中2/3位于明府城。對于破損古建筑,有些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制定了修繕方案,但是由于房屋產權問題,方案遲遲不能實施。比如2015年,督城隍廟的修繕方案就已經制定出來,因修繕過程時間比較長,里面住戶無處安居,拒不配合維修,導致方案一直未實施。陳冕狀元府的修繕方案也已經完成近80%,但具體實施時間也因房屋產權問題并不能確定。
劉偉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對于文物的修繕和保養(yǎng)由使用人和所有人負責,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shù)厝嗣裾畱斀o予幫助。修繕古建筑的成本比較高,而居住在古建筑里的居民并不富裕,無法承擔高額的維修費用。而法律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當?shù)卣趺磶汀投嗌俚取?/p>
少數(shù)古建筑成功“搬家”
在古建筑保護情況整體堪憂的狀況下,濟南有幾個古建筑保護成功的案例。2005年,緯六路拓寬時,“老洋行”恰在規(guī)劃拆遷紅線范圍內。為此,濟南市文物保護部門會集各方專家研討,提出了將“老洋行”向西整體平移15米,完整保留該建筑院落原有風貌并進行整治、加固的可行性操作方案。并通過市場化運作,運用招投標方式為“老洋行”找到了保護者和新主人。從此一個融博物館、餐飲、會所等諸多功能于一身的“老洋行”成為緯六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2008年5月,宏濟堂西號的平移保護雖然沒有民間資本介入,但最終得以保存離不開民間力量的支持。2007年,隨著老城區(qū)的加速提升改造,位于五里溝片區(qū)的宏濟堂西號被凍結,并且墻體上已被寫上了“拆”。濟南藥業(yè)集團為了能保下宏濟堂西號,四處求援。當年7月,濟南藥業(yè)集團一方面請來了包括清華大學建筑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復合在內的十余位知名專家聯(lián)名諫言濟南市政府,希望能夠保護宏濟堂西號。另一方面積極與市委、市政府溝通。最終,宏濟堂西號的命運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撤掉拆遷令,改為平移保護。
2009年9月,山東建筑大學的姜波教授得知普利街要拆遷后,為了能保護鳳凰公館,經過四處“化緣”,最終他的一位朋友表示愿意出資助“鳳凰”重生。鳳凰公館在私人出資幫助下,得以在山東建筑大學重建。對于重建后的鳳凰公館,出資人希望能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為山東居住民俗的展示和保護提供條件。這幾次古建筑的成功保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民間機構介入古建筑的保護,但這些案例并非常態(tài),大部分發(fā)生在偶然情況下。
讓民間力量介入保護工作
關于古建筑的保護和修復,濟南市人大代表、山東意匠建筑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奎表示,古建筑不能僅僅存在于視頻和照片中,而是要讓人能夠真實地觸摸到,以往在古建筑保護工作中,只是給古建筑穿上一層“外衣”,以致人們無法感受真假。基于此理念,劉奎在整治明府城岱宗街項目時,堅決杜絕“簡單鐵皮”和“一味仿古”的模式。通過專業(yè)人員的勘察,去除原始墻體附加的“外衣”,恢復了老街巷、老建筑原始風貌和滄桑感。
劉奎認為,古建筑修繕的技術不成問題,但保護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持久的過程,文化傳承與保護完全靠政府買單是不現(xiàn)實的。目前很多企業(yè)和個人對濟南市的優(yōu)秀古建筑頗有感情,大量的社會資金有介入古建筑保護和利用的動力,但現(xiàn)實中缺少相應政策。他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理順古建筑的產權關系后,引入社會資金和力量,參與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
劉偉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地方政府除了將古建筑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細化,還應調動社會力量,允許對濟南古城有情懷的企業(yè)或個人介入文物保護中。這些文物愛好者與政府溝通后進行投資,邀請有資質的團隊對古建筑進行修繕。最終企業(yè)或個人可以經過相關部門批準,將修繕后的古建筑以博物館或其他形式對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