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寺位于江西省奉新縣百丈山大雄峰下,唐大歷年間(766-778年)縣人甘貞道創(chuàng),初名“鄉(xiāng)導(dǎo)庵”,后延請懷海至此住持住持,遂改名“百丈寺?!睉押W〕职僬伤潞?,勸于佛事,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訓(xùn)條,整頓禪規(guī),別創(chuàng)《禪門規(guī)式》,“勵禪門之戒行,為一宗之洪范”。懷海每日登堂講法,廣收徒眾,有“玄學(xué)之徒,四方輻輳”之說。懷海講經(jīng),不務(wù)虛玄,唯求暢達(dá),故聽者甚眾,影響頗大。
《奉新縣志》(康熙版)載:“相傳寺后常有青猿來聽經(jīng),罷則長嘯而去。”《五燈會元·洪州懷海禪師》中還記載懷海在百丈寺的一段奇遇:懷海每次登壇請經(jīng)時,都有一老者混于眾僧中聽講。一日懷海請經(jīng)畢,眾僧盡離去,唯老者遲遲不去。懷海問之,老者說:“我今并非人類,乃是野狐化身。因前生住此山時,有一通道術(shù)的人問我‘一個大修行的人,到底落因果否?’我答曰:‘不落因果。’只因錯說一‘落’字,便罰我五百年生為野狐身。但我至今不悟,還請大師指點(diǎn)!”懷海道:“應(yīng)答‘不昧因果’?!崩险咚齑笪?,感激萬分,說:“我今可以解脫,免去野狐之身了!明晨時分,還為大師為弟子收尸于山后!”翌日,僧眾往山后尋找,得死狐于山巖中,懷海命以僧禮葬之。此后,人們便稱狐死處為“野狐巖”,佛家由此引申稱不懂禪道者為“野狐禪”懷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年)圓寂,享壽95歲,法身葬百丈山大雄峰下百丈寺西側(cè)的“大寶勝輸塔院”。唐長慶元年(821年),唐穆宗李恒贈謚懷海“大智禪師”。
唐宣宗李忱為光王時,為武宗所忌,曾晦跡云游至百丈寺,并留吟《百丈山》詩而去。唐大中元年(847年)宣宗即位后,特敕賜百丈寺“大智壽圣禪寺”的匾額,從此百丈寺聞名全國。歷代高僧如智斌、明雪、凈泐、智源等都曾在此住持;歷代名土如柳公權(quán)、柳宗元、羅隱、蘇軾、黃庭堅、袁陟、蔡國珍、張致遠(yuǎn)、李士奇、陰鏜、況思文等,都曾忘形于百丈山中,行吟于潦水岸邊,留下大量的詩篇和墨寶。
唐朝時,百丈寺從于原址西北,旋被毀。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重建,張無盡作記。明洪武年間(1368-1398),香火極盛,附近禪寺林立,有“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說。清朝,百丈寺經(jīng)多次整修,山門大殿,宏偉寬敞,梵宇層樓,蔚為壯觀;寺后有“凌云寺”、“師表閣”依山相襯,后均被毀。清康熙年間,南昌知府葉舟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旨敕修,內(nèi)府按朝延頒發(fā)的圖樣加以改造,花費(fèi)七千余金,咸豐六年(1856年)石達(dá)開率太平軍駐寺十余日,佛像、僧房均被毀。咸豐十一年(1861年),李秀成率太平軍經(jīng)奉新,該寺再度被焚,所有經(jīng)卷連同師表閣均付諸一炬。同治六年(1867年),僧清德、石蘭等人化緣修理佛殿,裝修佛像。今存殘址,即為該次重修。1949年后,百丈寺僅存大雄寶殿及右側(cè)的兩棟客房,殿內(nèi)正中的如來佛像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只留下巨石砌成的佛像座及東側(cè)地藏菩薩座基。改革開放后,百丈寺又重新進(jìn)行了維修,現(xiàn)有大雄寶殿、玉佛殿、三圣殿及伽藍(lán)殿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