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慶寺原位于江西新余縣城西門外百步許(即今新鋼總廠苗圃內)。隋朝大業(yè)(611年),邑人唐興舍宅為寺,名唐興寺。宋開寶(968-976年)間改為安和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賜“崇慶寺”額。因近龍泉,故稱龍泉山。元代中后期,崇慶寺進行了維修。詩人傅若金在他的兩首紀游詩中,盛贊新修的崇慶寺“紺柱明蛛網(wǎng),青蓮映玉臺”、“半嶺晨飛錫,諸天晝夜花”的莊嚴妙景。元末壬辰年(1352年)寺廟毀于戰(zhàn)亂。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前天王殿、大雄殿、后毗盧閣、花雨臺、左右鐘鼓樓。東接蘭堂書社,西枕木魚山岡,最為一邑之勝。邑人劉松有聯(lián)句詠曰:“龍泉寺古山連郭,花雨堂虛月到鐘?!?/p>
明代前期,這里留下了出塵人與讀書人相識相知,攜手共修毗盧閣的佳話。這位出塵人為巢溪張氏子,號巖石,性恬適,有古人風;并且禪修自足,以如來相證如來果。他當時任寺中住持。而這個故事中的讀書人則是入仕前的大理寺少卿張固,因常來寺中,與巖石相識。巖石總是說:“僧(自稱)頗識人?!眲駨埞套x書礪行,并勸到了諄諄不倦的程度。張固感佩他的真誠,遂以寺中毗盧閣為憩息之所,發(fā)奮讀書。自此,巖石待張固更加禮恭意懇。不久,張固考中舉人,巖石仍希望張固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并自許自己的見識、謀略得到驗證。宣德四年(1429年)張固又考中進士,當親科進士瓊林宴后,巖石更是大張旗鼓地馳書張固留一言作為紀念。張固卻謙虛地推辭說:“寶剎歷代勝境,其址不俟增擴,龍象無煩增飾,”我為什么留志呢?而且縣內諸君子早已以詩文播揚老師的佛法,又何事留志呢?巖石卻說:我即入空門,虛名卻非所尚!況且我于先生,雖不干說有知人之哲,然而相識一語,何可不傳,“抑且俾后人作達觀想?!庇纱藘扇撕嫌嬚夼R閣,以示不忘。張固捐資命匠,巖石負責施工,數(shù)月之間,便告竣工。游觀其中,只見毗盧閣前接大雄寶殿,西枕于本寺之木魚山,后臨花雨臺,東映乎本寺之蘭堂書舍,四境聯(lián)絡,巧若天成。張固喜不自禁,攜巖石之手說:“師前以此居我,我茲還以是為老師憩息所,即寫此相識,快乎不快?巖石說:“必刻石以垂不朽。”于是張固揮毛寫下《重修毗盧閣碑記》,刻石立于毗盧閣前。
爾后,太仆丞張春曾于一天傍晚登臨毗盧閣,賦詩贊美夕照崇慶寺、月滿毗盧閣的佳景,有“攀林踏閣招同調,步月看云非異鄉(xiāng)”之句。崇禎間(1628-1644年)增建武當行宮于寺后。明末清初,屢經(jīng)兵燹,殿廡十存一二。康熙壬戌年(1682年)又遭火災,古跡一空??滴醵∶?1687年)吉州僧玉璞駐錫于此,首先修復毗盧閣。次年又募建大雄寶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廊房,山門佛像煥然一新。同時手植林木,增置贍田,復置豬豕凌,作為本寺來龍山的分脈,以為寺境??滴跷煲?1698年)春,知縣李廷宰在寺西舊址建亭,有一個夏日,李廷宰下鄉(xiāng)勸課農桑,來到寺中,詩興勃發(fā),稱贊寺景曰:“青山四面開禪境,翠竹千竿靜法王?!贝撕?,知縣張景蒼復建寒碧亭于山后。張景蒼對佛學頗有心得,曾齋宿寺中,看了孝廉趙帝云題于壁上的詩文,于是依照趙用韻的次序,寫下了四首唱和詩。詩中以景化情,有“露從清處遠,花在靜中香”等富含禪意的佳句。由于崇慶寺為天地靈秀之氣之所鐘,故為新余縣歷代勝境,吸引許多文人雅客前來,留下了不少妙言麗句,如“霜氣欺人催菊老,磬聲流連不忍歸”(《張鐘瀛過崇慶寺步壁間韻》)“滿院翠帷參玉版,彌天花雨界金繩”(《李曰琯庚午首春飯崇慶禪林作》)。
我國近代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祖籍新余,其早期作品均以崇慶寺為景,他以“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的指導原則,在傳統(tǒng)與革新之中獨具建樹,開創(chuàng)了我國“國畫”流派新紀元。
2001年新余市將崇慶寺遷建到市城北仰天崗的九龍坡,四周環(huán)山、氣勢靈奇,同年6月禮請江西省佛教協(xié)會通能法師(法號道云)來新余主持重建工作。承蒙省、市、區(qū)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及本寺兩序大眾、海內外諸山長老、渝水區(qū)佛教居士林等十方檀越信眾的積極護持。于2002年底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大雄寶殿、齋堂、僧寮、海會塔)建設,2005年第二期工程(天王殿、山門、鐘樓、七寶池)竣工,目前,常住僧眾達20余人。為提高僧人素質,選派了數(shù)名年青僧人到福建、廣東佛學院學習。寺院僧眾除堅持早晚功課、過堂、坐香、誦戒、出坡等共修外,還注重自修誦經(jīng)、念佛……。寺院管理嚴格按叢林規(guī)制逐步完善,幾年來,在搞好寺院各項建設的同時,積極參與震災助學等社會公益事業(yè)。
2005年7月10日,全國政協(xié)常委、江西省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江西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長老親臨崇慶寺視察,得到了他的首肯和贊嘆,并撰作對聯(lián):“崇祖訓建叢林龍泉新址啟佛域;慶盛時立規(guī)制古剎重興叩圣鐘”。
自重建以來,通過寺院兩序大眾及檀越信眾的積極努力和護持,曾評為省級“五好”宗教活動場所,并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成為新余佛教興盛發(fā)展的重要點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