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寺位于新疆伊犁地區(qū)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城以西5公里處的孫扎齊牛錄鄉(xiāng),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竣工。靖遠寺是清代錫伯族建筑藝術的代表,生動形象地反映了錫伯族的建筑以及文化藝術水平,是錫伯族人民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對研究錫伯族西遷后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藝術、繪畫雕塑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靖遠寺,對于研究錫伯族從東北西遷伊犁后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工藝美術和各民族文化交流都有一定意義。靖遠寺是清代伊犁八大喇嘛廟中較有影響的寺廟之一。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靖遠寺歷史
靖遠即安撫邊遠地區(qū)之意。靖遠寺是錫伯族西遷至伊犁后所建的第二座寺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錫伯營總管喀爾滿太主持, 在左翼鑲白旗五牛錄佛嘎善興建靖遠寺。嘉慶十二年(1807年),察布查爾大渠修成,錫伯八旗軍民由綽爾渠沿岸佛嘎善相繼南遷察布查爾大渠兩岸筑城定居,故原靖遠寺逐漸廢棄。光緒十四年(1888年)錫伯族人民又集資重建了今之靖遠寺。據(jù)說靖遠寺建成后,錫伯族曾專門派人赴西藏購回《甘珠爾經(jīng)》60多卷,從內(nèi)蒙古購回《阿里亞經(jīng)》數(shù)十卷,現(xiàn)已不存。
靖遠寺規(guī)模宏偉壯觀,占地面積62畝,現(xiàn)有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圍墻,山門前有磚雕影壁,正門上方刻有錫、漢文“靖遠寺”大金字,筆法工整,蒼勁有力。庭院寬闊幽靜,連接各殿房的路面皆為磚鋪。靖遠寺整個建筑錯落有致,布局對稱,工程精細,雕梁畫棟,異角飛檐,極為秀麗。靖遠寺整個建筑都采用磚雕、木雕藝術,配有彩繪、泥塑。靖遠寺,對于研究錫伯族從東北西遷伊犁后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建筑工藝美術和各民族文化交流都有一定意義。近幾年來,經(jīng)國家撥出??罹S修,現(xiàn)已修葺一新。
1764年農(nóng)歷4月18日,按照乾隆皇帝的圣旨,4000多人組成的錫伯族隊伍由盛京(今沈陽)向西出發(fā),1765年農(nóng)歷7月20日,這支隊伍終于抵達伊犁。1766年春天,這批西遷的錫伯族軍民奉命駐扎在今天的察布查爾縣所在地,沿伊犁河南岸居住下來,并組建8個旗,也就是8個牛錄,開始了屯墾戍邊的生活。初到伊犁,由于水土不服,加上伊犁河沿岸濕氣較重、蚊蟲甚多,瘧疾、風濕、麻疹等病盛行。就像漫漫西遷路上對新生活充滿了無限向往,定居察布查爾縣的錫伯族官兵民眾開始建設寄托他們精神家園的寺廟, 期待能夠驅(qū)病納福。
1781年錫伯族人在左翼鑲白旗五牛錄佛嘎善興建了一座喇嘛蘇木(“蘇木”在錫伯語里是“廟宇”、“寺院”的意思),當時名為“郭羅克伯·鄂爾合內(nèi)布勒·珠克特痕”,即“靖遠寺”。1807年察布查爾大渠建成后,錫伯族軍民由綽霍爾渠沿岸佛嘎善相繼南遷至察布查爾大渠兩岸筑城定居。隨著駐地南遷以及隨后的阿古柏叛亂、俄國入侵及清軍出兵平定新疆叛亂等戰(zhàn)事,原寺漸漸廢棄。 1888年,錫伯營8個牛錄的官兵拿出軍餉加上百姓自發(fā)捐款,重建了靖遠寺。據(jù)說,為了修建靖遠寺,當時8個牛錄各建了一個磚窯,專門燒制建造靖遠寺所需的磚瓦。即便如此,靖遠寺也是經(jīng)歷了5年時間才建成。 靖遠寺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嚴謹,座北朝南,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建筑風格與我國西北漢式特點相似。靖遠寺大門匾上鐫刻據(jù)說為清嘉慶帝親筆書寫的錫伯文、漢文“靖遠寺”大金字,蒼勁有力。新建的靖遠寺氣勢恢弘,布局對稱,雕梁畫棟,極為秀麗,是清代伊犁九大名寺之一。1990年,靖遠寺被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列為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靖遠寺的山門不大,里面供奉著哼哈二將。再往里走便是四大天王殿,輕輕推開大門,便可見四大天王立于殿中。四將的彩色泥塑使整個寺廟籠罩著一種威嚴的氣氛。
靖遠寺建筑
靖遠寺坐北朝南,原來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F(xiàn)存占地面積8350平方米,建筑面積1047.48平方米。該寺有12座單體建筑,包括照壁、山門、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三世佛大殿等等。該寺四周有非常高大的圍墻,院內(nèi)寬闊,有磚鋪路面連接各個殿堂。整個建筑采用了木雕、磚雕、彩繪等工藝,其中泥塑、磚雕、彩繪的作者是錫伯族知名畫家格善,木雕的作者是依拉齊牛錄錫伯工匠。建筑整體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建筑帶有錫伯族文化的特點,西部建筑帶有漢文化特點。
東方天王提多羅吒手持琵琶,是主管樂的神,俗稱“魔禮青”,意為“調(diào)”;南方天王毗琉靖遠寺璃手中持劍,能使人增長善根,俗稱“魔禮黑”,意為“風”;西方天王毗留博叉手中纏繞一龍,善于觀察,俗稱“魔禮紅”,意為“順”;北方天王毗沙門右手持傘,能保護人民的財富,俗稱“魔禮白”,意為“雨”。合意為“風調(diào)雨順”。
出了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躍入眼簾。大雄寶殿外左右側(cè)墻主體正中有兩幅磚雕,左側(cè)為雙鹿回春圖,右側(cè)為松鶴延年圖。每幅磚雕均由4塊正方形青磚組成,擁有高超技藝的錫伯族工匠在4塊方磚上雕刻出了一幅完美的圖畫。100多年過去了,磚上的圖畫仍然豐滿靈動。大雄寶殿內(nèi)有十八羅漢像分坐西邊。
三世佛殿中,三尊佛像端坐其中,分別為: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佛都的創(chuàng)始人,也稱佛祖;未來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宰阿彌陀佛;過去佛-東方凈玻璃世界的主宰佛藥師佛。殿內(nèi)壁畫形象地向游人講述著關于佛祖釋迦牟尼成佛的動人故事。 在靖遠寺東側(cè)有一口道光2年(1822年)鑄造的古鐘,鐘頂為關公頭像,下擺八瓣分別有八卦圖案,主體刻有滿文。輕輕扣擊古鐘,清脆悠遠的鐘聲將整個古寺送回到百年前的歷史回憶之中。
照壁
磚雕照壁位于山門前。
山門
上方刻有錫伯文、漢文“靖遠寺”金字。門內(nèi)左右兩側(cè)是木欄小隔房,分別供奉一位護法神泥塑像,合稱“哼哈二將”。正門兩側(cè)各設有一扇小門。
四大天王殿
位于山門以北,殿內(nèi)有四大天王的彩色泥塑。
大雄寶殿
位于四大天王殿以北。出四大天王殿北門,是大雄寶殿前的院落,院內(nèi)正中的主路旁邊有牡丹,并圈養(yǎng)著幾只灰鶴。仙鶴為吉祥的化身,受到錫伯族的喜愛。大雄寶殿內(nèi),正中有如來佛塑像,兩側(cè)是十八羅漢銅像。據(jù)說,銅像內(nèi)曾有金銀珠寶,后來在動亂中遭到洗劫。大雄寶殿外的左右兩墻上分別有兩幅磚雕,左邊是“雙鹿回春圖”與“暗八仙圖”,右邊是“松鶴延年圖”與“文房四寶圖”,這四幅磚雕均是錫伯畫匠制作,據(jù)說到21世紀初兩幅磚雕已有100多年歷史。過去在如來佛塑像前兩側(cè)的供桌上,供奉著許多銅制佛像,喇嘛們排坐在兩旁誦經(jīng)。
牌樓、鐘樓、鼓樓
從大雄寶殿北出,兩側(cè)各有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的牌樓。東側(cè)為鼓樓,西側(cè)為鐘樓,均為琉璃瓦頂,異角飛檐??拷鼥|、西牌樓各有兩間小房,是小喇嘛住宿用房。
三世佛大殿
靖遠寺最高大的建筑,為兩層樓閣,頂覆琉璃瓦。殿內(nèi)供奉三世佛(即過去佛藥師佛、現(xiàn)在佛釋加牟尼、未來佛阿彌陀佛)塑像,這三尊塑像帶有錫伯族人眼睛小、臉盤大的特點。大殿二層為藏經(jīng)閣,曾經(jīng)藏有160余卷《甘珠爾》,另有“阿里亞”經(jīng)數(shù)十卷,還有滿族人在伊犁修建的“普華寺”遭毀后運來的經(jīng)書等等,這些佛經(jīng)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政治運動中被焚毀。
閻王殿
位于三世佛大殿前的東側(cè)。閻王殿正門屋檐下的木制橫隔板上繪制有《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圖。
菩薩殿
位于三世佛大殿前的西側(cè)。菩薩殿內(nèi)供奉著許多尊菩薩像,正門額上寫有修廟時捐銀者的名字。
文物館
館內(nèi)的墻上有幾十幅描寫當年錫伯軍民興建靖遠寺情景的彩繪壁畫,壁畫采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從打夯一直繪至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