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聚寶寺位于黑龍江哈爾濱雙城區(qū),興建于道光二十年(1841年),其規(guī)模與哈爾濱極樂寺相仿,曾是雙城境內(nèi)最大、遠近聞名、香火鼑盛的寺院。寺院于2005年在原址破土動工初建,歷經(jīng)十年時間,已建完大殿有山門天王殿,鐘鼓二樓,觀音殿,祖師殿, 龍王殿,地藏殿,延生殿,東西配房等。
老縣志記載:龍聚寺在縣城西南八十里白土崖子,其建筑為,地藏王正殿三楹、玉皇、文佛、藥王同殿三楹,觀音殿一楹,娘娘殿三楹、東西配廡、十三殿閆君各三楹、狐仙堂一楹、九圣祠一楹,鐘鼓樓各一座,馬殿山門各三楹、東院住持房五間,清道光二十年庶民建修,住持僧九人。1989年新志書記載為:龍聚寺,位于縣城西里許白土崖子,建于道光二十六年,常住僧九人。兩志前者記載較詳,建寺時間為道光二十年,庶民建修;后者記載略,建寺時間為道光二十六年,建寺時間相差六年。
據(jù)說,寺院規(guī)模略大于極樂寺,寺前是寬闊的廣場山門前豎兩桿旗桿,山門兩側(cè)是一幅刷漆大對,上聯(lián)寫:王靈官執(zhí)金鞭洞察世界;下聯(lián)寫:趙元帥騎黑虎鎮(zhèn)守山岡;門楣橫批是“龍聚寺”三字。山門左右是馬殿,馬殿左右是鐘鼓樓。東馬殿是一匹紅馬,高八尺,王靈官圓睜二目立于馬側(cè);西馬殿一匹白馬,趙元帥氣宇軒昂站于馬旁。山門里正門是東海龍王塑,座下左右橫列蝦兵蟹將,個個張牙舞爪呲牙咧嘴,突出了東海老龍王來管雙城這條土龍的主旨。么殿三楹供俸玉皇大帝,文殊菩薩和藥王菩薩。玉皇大帝背面是倒坐觀音,觀音頭上塑一大鵬鳥,玉皇大帝旁邊是二郎神和嚎天犬,觀音兩側(cè)是八大金剛,靠北側(cè)是十八羅漢。羅漢姿態(tài)各異,神情不一。幺殿兩側(cè)的東西配殿是十殿閻君,十八層地獄,每層供奉一班陰間人馬,體現(xiàn)佛家因果報應(yīng)思想。后殿是三肖娘娘殿,兩側(cè)是封神榜中人物,東院是住持居住所在。以上規(guī)模方位與老縣志記載相仿。寺院中一色海青磚建筑,寺中墻壁俱彩繪。寺院的建筑都是斗拱飛檐,雕梁畫棟,木木相交,不著一釘,其中的彩畫一幅一個故事,件件堪稱藝術(shù)珍品。
龍聚寶寺的開山鼻祖叫黎參,相傳老和尚是道光的堂兄弟,出家在棲霞寺,他的老師是一位狐仙,因此在建寺時又在寺東建了一座狐仙堂。黎參上任主持時一路背了他老師的尸骨,后葬老師尸骨于狐仙堂,黎參老和尚圓寂后亦葬于他老師腳下。黎參老和尚收有兩個徒弟,一個法號叫烏庸(也稱四和尚),一個法號叫烏奎(也稱七和尚,黎參傳人)。烏奎身材魁梧,大鼻子,眼中有神,有點像圖畫中的牛魔王的樣子,話不多說,很穩(wěn)重。第三代也是兩個徒弟、一個法號體東,一個法號體志,體志是雙城市對面城鄉(xiāng)三姓屯人,俗姓肖。體東為大,廟上稱老七,講究吃喝玩樂,因為暗中通匪,主持權(quán)最后落在體志手里。第四代和尚有陸庚、陸連、陸爽。陸庚有才學(xué)。陸連俗姓屈,十二歲出家,后來上私塾。陸連是個殘疾人。第五代和尚有九人:貞穩(wěn)、貞童、貞平、貞剛、貞才、貞容、貞達、傻子和了祥。貞容手巧,會繡花,了祥是掛單和尚,有點像濟公,性格開朗,會幾樣樂器,吃常齋,一些經(jīng)書可以倒背如流。傻子叫湯振修,是甘南縣人,后來參軍,晉升為校官,這九人就是雙城縣志里記載的常住僧九人。
黑龍江哈爾濱雙城區(qū)龍聚寶寺地址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qū)韓甸鎮(zhèn)小周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