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縣地處湘鄂贛三省交匯處,古屬三苗之地,境內森林密布,盛產質堅、紋細、色淺、易雕易刻的香樟、櫧木、銀杏、楓木、柏木等木材,為當地木雕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通山木雕便是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下發(fā)展起來,成為中國民間木雕的主要流派之一,其雕刻用材取自當地;以浮雕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紋理色彩的處理手段,構成自己的技藝體系。
作品包含木質古建筑及建筑裝飾木雕、木雕家具和日常用品裝飾木雕、陳設欣賞裝飾木雕、宗教和喪葬用品木雕等,表達了民間的審美要求,體現出強烈地民間生活實用性和適用性。
早在魏晉時期,就有了關于通山木雕的歷史記載。當時,佛、道兩教傳入通山,大量道觀和寺院以木刻雕飾為主要裝飾,給了通山木雕以發(fā)展空間。至明清時期,其雕刻技巧日趨成熟,出現了深度浮雕和多層次鏤空技法。作品以老百姓的需求為根,包含木制古建筑及建筑裝飾木雕、木雕家具和日常用品裝飾木雕、陳設欣賞裝飾木雕、宗教和喪葬用品木雕。到了民國年間和現代,通山木雕藝術廣泛應用于木制構建的民居、祠堂、戲臺及家具裝飾,千百年來皆以傳統(tǒng)手工形態(tài)在民間傳承。
通山木雕以浮雕為主的雕刻技法和利用材料本身紋理色彩的處理手段,形成了獨特的技藝體系,其構圖飽滿大氣,層次豐富細膩,圖像寫實傳神,做工精雕細刻,格調清秀淡雅。因精細到極致的做工,通山木雕更享有“木板上的刺繡”之美譽。通山木雕表現手法十分豐富,不僅廣泛吸收石雕、磚雕的雕刻之長,且兼收外地木雕流派優(yōu)秀技藝手段。雕刻手法一般采取線面結合,取繪畫的線條和雕塑的塊面立體造型手段用之于半立體的平面浮雕,圖像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簡約不失格調。
最為常用的刀法要數深度浮雕和多層次鏤空雕,造型生動古拙,刀法渾厚,線條流暢。近景遠景交匯,重疊而不含糊,主題鮮明突出,讓人有“畫中有戲,戲中觀畫”之感,可謂百看不膩,久觀不厭。通山木雕題材內容無所不包,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題材為主,如漁樵耕讀、花卉蟲鳥以及各種吉祥圖案,每一種皆寫實傳神,秀雅不凡。
通山木雕“看櫥”盛行于明末清初,既有實用性又有裝飾性,故稱為“看櫥”。此看櫥高192cm,寬104cm,深45.7cm。以不同的樓臺亭閣布局,雕飾有86組神話人物、戲劇故事和花鳥圖案,技法出神入化,栩栩如生。通山木雕記載著通山歷史燦爛文化和古老純樸的民情風俗,在一刀一鑿間盡顯繁華,賦予木頭以鮮活生動的靈魂。2014年12月,通山木雕被國務院命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