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花園里,是一個隱藏在現(xiàn)代人心中的夢想。我們曾經離開土壤進入城市,現(xiàn)在我們渴望在鋼筋混凝土中再次接近風景和土地。
我們想走進被遺忘的古村落,踩在土壤上,呼吸山上清澈的空氣,詢問山川之間丟失的古建筑,尋找我們的來源。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想法被折疊在山川之間。
碗窯古村
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zhèn)的碗窯古村落,距縣城約20公里,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400多年。
一個藏在山里的傳統(tǒng)古村落,雖然名氣不遠,但風景并不遜色于任何著名的古村落和古鎮(zhèn)。因為沒有名氣,碗窯可以獨自一人在青山秀水之間。
集民居、古陶瓷生產線、古廟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集民居、古陶瓷生產線、古廟古戲臺于一體,至今仍保留著清初風格的300多座古建筑。
古村落因其保護完整、村莊結構獨特、村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被譽為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
庫村
唐朝以前,泰順仍然是一片廣闊的山林。只有少數(shù)古代越南遺民和早期人山避隱者散居其中,過著雞犬相聞而不相往的生活。
可能有很多家庭住在泰順庫村,但包氏和吳氏無疑是最有影響力的。這兩個大家庭在庫村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耕作和閱讀氛圍,為泰順南宋教育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庫村古村落的布局遵循唐宋時期的特點,其獨特的鵝卵石地面和山墻將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穿過村莊,仿佛進入了鵝卵石的世界,整個村莊就像一座鵝卵石堆積的城堡。
圣井山石殿
圣井山石殿位于瑞安市大南鄉(xiāng),是浙南時期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完好的石構建筑群。
石殿建于南宋景定的第一年(1260年)。嘉靖以其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絢麗的風景而聞名于民間?,F(xiàn)有建于明朝萬歷至清光緒年間。2006年5月25日,被列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澗橋、西東橋、南陽橋
溫州泰順有30多座廊橋,被譽為世界廊橋之鄉(xiāng)。
20世紀70年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一生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比較研究,確定浙南山區(qū)大量疊梁木拱橋是北宋中原流行的虹橋結構。
泰順木拱廊橋由梁木穿插而成,形成拱橋結構,與北宋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非常相似。泰順木拱橋與虹橋結構一致,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編梁木拱廊橋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木結構橋梁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類,也是世界橋梁史上唯一的一類。
雖然《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神秘地消失了,但泰順廊橋的存在已經成為這種創(chuàng)作技術的實物載體,可謂珍貴的活化石。
文興橋的結構非常奇特,是泰順眾多廊橋中唯一一座左右不對稱的。文興橋作為國寶廊橋,經歷坎坷曲折。
它建于清豐七年(1857年),民國十九年重建。2016年9月15日,受臺風莫蘭蒂影響,文興橋在同一場暴雨中被沖走。經過整整一年的修復工程,它奇跡般地站在碧波清溪上。
包式宗祠
玉巖村屬泗溪鎮(zhèn),是包氏聚族的血緣村。村里有包氏祠堂、廊橋、玉巖題刻等古跡。其中,祠堂采用中軸線對稱布局,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在規(guī)模和布局方面,在全省非常罕見。
在很少有人參觀的浙南深處,古樸考究的包氏祠堂無法避免青草荒蕪、空靈滄桑的狀態(tài)。俯瞰墻外內的青瓦粉墻,飛越重檐,欣賞古祠堂的古樸、莊嚴、宏偉,讓人感受到浙南深山古祠堂的幸福與不幸。
劉基故里
我曾經住在南山頭,連山下都有清溪。山頂出泉宜種稻,房間周圍都是良田。劉基曾經用這樣一首詩來贊美家鄉(xiāng)的美麗。
正如古籍所記載的:世界第六福地,南田居其中。過去,千古文學家劉伯溫走出這片山川,在亂世運籌帷幄,協(xié)助朱元璋實現(xiàn)帝業(yè)統(tǒng)一大明江山,被譽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江山劉伯溫
劉基廟,又稱真誠的祠堂,有近560年的歷史。劉基廟是木質結構,石墻黑瓦,屋檐翻滾,整個建筑群顯得優(yōu)秀。在石墻里,幾棵柏樹郁郁蔥蔥,古老的桿子是彩色的,為劉基廟增添了一點簡單的氣息。
今天這里的每一塊礫瓦,每一寸草木,都讓人懷念古代。穿梭700年的時空,側耳聽瑯瑯書聲依稀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