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禪寺原為泗洲塔院,位于上海松江區(qū)小昆山鎮(zhèn)山西路4號。是先有慈雨塔而后建寺。慈雨塔始建于唐龍朔初年(661年),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僧心古依塔募建寺院,晚年定居泗洲城,自號“泗洲和尚”,故名泗洲塔院,慈雨塔又名為“泗洲塔”。1941年,泗洲塔院被侵華日軍占用,1943年,全寺夷為平地。1998年5月,在原址上重建寺院。因所處小昆山為“松郡九峰”之第九峰,易名為九峰禪寺。2001年6月,寺院重建工程竣工,是上海地區(qū)迄今為止唯一建在山上的佛教禪宗道場。
九峰禪寺歷史
據(jù)清康熙二年(1663)《松江府志》記載:明弘治四年(1491)建觀音殿;明弘治八年(1495),寧波天童寺僧忠紹住持泗洲塔院,曾建轉(zhuǎn)輪閣;明嘉靖二十年(1541)建真武殿;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建西方殿、起僧寮;明隆慶元年(1567)僧照重建藏經(jīng)閣。明萬歷年間(1573—1620),寺僧修建藏經(jīng)閣時,曾修葺慈雨塔,禮部尚書陸樹聲(松江華亭朱家角人,字與吉,號平泉,謚文裕)撰有《重修塔院記》。清嘉慶年間(1796—1820)慈雨塔傾圮,僧人遂在寺院中另筑石塔三幢。至明末,泗洲塔院陸續(xù)建有山門、大雄寶殿、水月殿(觀音殿)、華佗殿等主體殿宇。全盛時,大殿左有禪堂、但笑齋、三圣閣,右有二陸祠堂(祀西晉文學(xué)家陸機、陸云兄弟)、方丈院、轉(zhuǎn)輪閣,還有寶訓(xùn)堂、藏經(jīng)閣、藏寶閣等建筑。
九峰禪寺建筑布局
九峰禪寺的寺院朝向倒坐,故一般先到達了后殿即藏經(jīng)樓。藏經(jīng)樓也用作法堂,雙層重檐挑高樓閣式廡殿頂。在其北為大雄寶殿,朝南實際是大雄寶殿的背面,供觀音菩薩,有匾額為“慈航普渡”。大雄寶殿建于高臺之上,亦為雙層重檐廡殿頂,由于大雄寶殿多由南面進入,其對北的正面門反而時常緊閉。在大雄寶殿左側(cè)有一棵五百年的古銀杏,估計為明朝弘治、嘉靖時期重建、增建泗洲塔院時所植。大雄寶殿再北是天王殿,廊柱環(huán)繞的單檐廡殿頂建筑。在天王殿北面即面對山峰北崖,前有一道照壁立于峭壁之上,作為九峰禪寺的正向第一道建筑,從全寺布局來看九峰禪寺反而是山門朝北,卻實無北門可入。
九峰禪寺地址
上海市松江區(qū)小昆山鎮(zhèn)山西路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