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廟位于重慶奉節(jié)白帝山山頂,其規(guī)模因歷代興廢而不同。白帝廟大門是白帝城的標志性建筑,建于清代,沿襲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雕龍描鳳,典雅華麗,頗具特色。白帝廟匾額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劉孟伉1957年題寫,已被列入“中華名匾”。匾額周圍五龍環(huán)繞,大門左右外墻另雕有四龍,騰云駕霧,藏頭露尾,象征九五至尊,帝王之像。大門兩邊內墻上裝飾有兩只帶有雙喜圖案的花瓶,右邊插牡丹,左邊插菊花,寓意富貴和吉祥。
白帝古城屬漢代建筑。如今漢城城垣遺址大多已不復存在,僅有少數(shù)地段還保存有依稀可辨的墻體。白帝古城殘垣就象是一個葫蘆形,前大后小,前低后高,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古城之內,城內建筑遺留下來的漢磚、漢瓦,一度遍地皆是。地下埋藏的文物也很豐富,從白帝城出土的有陶豆、蓮花燈、銅鍋、銅鏡、銅鼎、青瓷虎子、瓷酒壺等。
公元前35年,公孫述為劉秀所滅。后人在白帝城中的白帝山上修筑廟宇,供奉公孫述像,稱為“白帝廟”。從這時起一直到明正德七年(公元1513年)前,白帝廟一直供奉公孫述。據(jù)白帝廟碑記載,宋代曾有人用漢隸書寫“公孫述帝之祠”懸掛在白帝廟上。到明正德七年,四川巡撫林俊以馬援“子陽井底之蛙耳”為據(jù),毀公孫述像,在白帝廟內改祀曾入蜀勸阻公孫述稱帝的漢將馬援,并祀土神、江神,改白帝廟為“三功祠”。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巡撫朱延立和按察司副史張儉,鑒于三國時蜀主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廟內改祀劉備、諸葛亮,并塑立雕像,改三功祠為“義正祠”。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撫段錦復又在廟內添加關羽、張飛像,取”明君良臣”之意,改義正祠為“明良殿”。從此之后,便奠定了白帝廟內祀劉先帝的格局。后白帝廟屢遭兵火,到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川湖總督蔡毓榮重修明良殿,“仍沿舊額”,曰“漢代明良”。至今,這塊匾額仍然懸掛在白帝廟內的明良殿中。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白帝廟均作過維修。1977年,白帝城文物管理所成立,又進行了大的維修。
白帝廟地址
重慶市奉節(jié)縣白帝城瞿塘峽風景區(qū)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