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臺山懷鎮(zhèn)西南1公里處的殊像寺,也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因寺內(nèi)供奉文殊菩薩而得名。它成立于東晉(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兩年(1325)重建,然后被大火摧毀。明代宏治九年(1496)重建,萬歷年間(1573-1620)重建,寺內(nèi)有重建碑記。1983年被定為漢族重點寺廟。與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羅綺寺并稱五臺山五大禪處,與顯通寺、塔院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圓照寺、永安寺、靈境寺共為五臺山十大青廟。
寺廟里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閣(大殿),現(xiàn)存的寺廟是明弘治兩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建造的。大殿寬五間,深三間,重屋檐九脊休息山頂,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qū)最大的寺廟。文殊騎獅雕像是五臺山寺廟中最高的文殊雕像。
在文殊的背后,一尊觀音菩薩雕像供奉在后門。寺廟里的觀音大多朝南,而寺廟里的觀音朝北,所以被稱為倒坐觀音。
有趣的是,后門外的影子墻上畫了一幅伏虎羅漢圖,兩邊的對聯(lián)是:問觀音為什么倒坐;恨普通人拒絕回頭。它的意思也很嚴肅,恨也很深刻。問的是,有著無限慈悲和法力的觀音不想回頭四處走動。他討厭的是普通人拒絕放棄他手中和心中的名利。
文殊殿的另一個亮點是懸塑佛像。殿內(nèi)三面墻上塑有500個羅漢渡江的故事,形狀像山洞里倒垂的冰巖冰棱,支離參差,各種形狀,無一相似。就像一幅動靜、五彩繽紛、刻畫逼真的彩色懸塑畫,把整個大廳裝飾得更加豐富多彩。給人一種博大深遠的感覺,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
寺廟里沒有大雄寶殿,只有大文殿。走出大文殿后門,臺基上的殿是藏經(jīng)閣,室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佛和阿難、迦葉一佛二弟子像。釋迦牟尼佛前供奉出山文殊,又稱沐浴文殊。
寺外有一口泉水,叫般若泉。梵語般若的意思是智慧。據(jù)說喝這泉水可以長智慧,去愚蠢。因此,佛教不僅將這里的泉水列為供佛的凈水,而且在清朝皇帝山敬佛,還專飲此水。善男信女來到這里,會帶回瓶裝泉水與親朋好友分享。經(jīng)科學家初步研究,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的功效,確實是一種稀有珍貴的礦泉水,是飲用和藥用水中罕見的好產(chǎn)品。學者名人曾經(jīng)給過它"啜飲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