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國家,既要有學校也要有宗教活動場所,學校是傳授知識、教育民眾的地方;宗教活動場所是培植善根,凈化人們心靈的地方。
一座寺院建成后,可以存在世上百年乃至千年,每一個能夠進入寺院的人,都與佛教有甚深的因緣,更何況能夠在里面念一聲佛號或升起一念對三寶的恭敬心,其功德都是無法計量的。
古往今來,多少人因見道場清幽莊嚴而生清凈心;或因在道場見聞經(jīng)書法寶,若有所思而生歡喜心;或因見佛相慈悲,頓覺眾生深處苦海而發(fā)起救世度人的慈悲心;或心結(jié)重重,至寺院跪拜傾訴后放下心里負擔,獲得新生;或舊地重游,了知世事無常、名利皆虛,回頭是岸……總之,寺院承載的無言教化和普度眾生的意義深遠無盡。
除此之外,寺院還是一個藝術(shù)的殿堂,佛像的雕刻、繪畫,乃至寺院本身的建筑之美,令人一見,自然心生寧靜祥和之感,置身其中,聆聽晨鐘暮鼓、磬魚梵唱,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凈化、精神上的鼓舞、思想上的啟發(fā)。
寺院還是僧人修學、繼承弘揚佛法的場所,對信徒而言,寺院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人生道路的智慧驛站;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一所療治心靈的醫(yī)院;是維護正義的因果法庭;是啟發(fā)道德良知的教育學校;是提升文化修養(yǎng)的藝術(shù)中心……
所以,建寺安僧,是為萬千眾生作得度的因緣,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更何況,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能有幸參與修建寺院,那真是無上罕見的機緣、培植福報的機遇。
《妙法蓮華經(jīng)》說:若人發(fā)心起塔、建寺、造像,如是諸人等,如見無數(shù)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shù)眾。
《俱舍論釋》說:若為出家人建造經(jīng)堂,可獲得梵天福德,于四十中劫享受無比安樂自在。
我們熟知的護法天王帝釋天(俗稱玉皇大帝),就是因造塔的功德而生天。在過去的世界,迦葉佛涅槃后,有一女人發(fā)心修建佛塔,四處募集,另有三十二人幫助她修塔。由此功德,這個女人轉(zhuǎn)生為忉利天主帝釋天王,幫助她修塔的其它眾人也都轉(zhuǎn)生為天王和大臣,合稱為三十三天。
或許有人認為,社會需要醫(yī)院、救濟所等,不必建太多寺院。要知道,寺院是永遠不滅的光明、是永遠不沉的舟航,我們做的很多慈善事業(yè)是一時的救濟,而人心的教化需要長遠發(fā)展,這才是最究竟的慈善事業(yè),人的內(nèi)心充實了,感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將有漏的財產(chǎn)奉獻于建造寺院、護持三寶,對今生來世都有真實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