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寺以前又名觀音寺、老關(guān)廟,位于重慶九龍坡區(qū)陶家鎮(zhèn)九龍村7社,始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相傳有高僧云游至此,以其高超的佛法成就感應(yīng)種種瑞象,認(rèn)定此地乃天然的“九龍浴佛”圣地,遂在此創(chuàng)建了九龍寺。九龍寺毀于文革,寺院遺址坐北朝南,有兩進院落,占地1300多平方米。山門殿之后有護法殿、東西配殿。第二進為大雄寶殿,左右建有小配殿,南端為鐘樓與鼓樓。山門外原有場院畝余,供轎馬雜役歇息。左砌假山,右建放生池,各方信眾贖珍禽異獸多在假山放生,活魚活龜則于放生池放生。山門后,右懸500公斤重的銅鐘。
每年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日,當(dāng)時寺院要辦三天的“天佛廟會”,還會準(zhǔn)備素菜素飯,招待信徒祭拜,并舉行花祭,同時還要舉行放生法會,以結(jié)善緣,增進眾生功德。祭祀佛祖的信眾來自各地,遠的來自貴州、合川等地。而附近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們都會暫時停止一般的活動,到九龍寺趕廟會,爭舍錢財,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
香會這一天,九龍寺要在大雄寶殿供奉太子像,為一尊高約三寸的站立銅像(即太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脅下降生時,便能站立行走,開口講話。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意味著“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于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太子像就是根據(jù)這則傳說用銅鑄成的。佛誕節(jié)慶賀儀式開始時,太子像前面要放一盆用旱地蓮花、臺參、甘草、百香草等藥材特制的香湯。寺僧要點燈、上香、擺供、三跪九拜、五體投地。全體僧眾念經(jīng),鼓樂齊鳴,誦偈成章。經(jīng)畢,則用香湯沐浴太子像。浴完,再誦經(jīng),亦舞亦唱,反復(fù)多次。法會結(jié)束后,早已排隊等候多時的信眾依次用勺舀水淋佛,并飲之。大殿的神案上則是擺滿了泥塑的小泥娃,站、座、臥形象不一,但皆為男性形象,要求子的信眾則會在浴佛后,請一個帶回家,據(jù)說多有靈驗。
重慶九龍寺地址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九渡口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