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福州的古建筑系統(tǒng)上屬于閩東派。各地的古建筑以落為單位,各落形系統(tǒng)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各落中以進為基礎(chǔ)。每個入口的中間都是主座,前后都有天井。天井兩側(cè)配有走廊或披榭,每個入口由單個建筑組成。
福州是一個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中心,位于這個著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它占地約40公頃,由三個車間、七條車間和一個中軸線車間組成,分別是衣錦車間、儒家車間和光祿車間;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南后街,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源于晉朝,完善于唐五代,到明清鼎盛時期,古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唯一的里坊系統(tǒng)活化石車間保存200多座古建筑,包括9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市文化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筑,是罕見的明清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杰,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fù)、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習(xí)慣上,我們都先說三坊后說七巷。其實從建筑位置來看,應(yīng)該先有七巷,再有三坊。唐代的祖先首先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造了一組排列整齊的"新村"。然后,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fā)展,建造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非"字形結(jié)構(gòu)的街區(qū)。經(jīng)過幾千年的風(fēng)雨變遷,大部分都是以宋代定下坊巷的名義,在明清時期形成了今天的建筑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
從建筑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中軸線上的主廳明顯高、大、寬,與其他走廊、亭臺樓閣等建筑形成分散、活潑、多變的空間格局。大廳一般開放,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大廳看起來高大、寬敞、開放,一般關(guān)注廊軒的處理,屋檐檁條,或輔助屋檐檁條,特別使用厚長優(yōu)質(zhì)硬木,減少柱,使大廳前沒有障礙,這在北方建筑和其他南方建筑中很少見到。比如宮巷林聰彝故居的轎廳和祠堂的戲臺都是這樣處理的。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jié)構(gòu)上與眾不同外,在圍墻、雕刻、立面上都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