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土掌房是彝族祖先的傳統(tǒng)民居,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層層疊疊,相互連接,從遠處看非常壯觀。后期,彝漢混居,融合了部分漢族民居的特點,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稱民居建筑文化與建筑技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或用土筑墻,在墻上架梁,在梁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然后在上面鋪一層土。灑水后,形成平臺屋頂,不漏雨。屋頂又是曬場。有的梁架在木柱上,擔(dān)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然后用細土打?qū)?。平房多為二房或三層?/p>
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平頂相同,厚度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墻壁是由土壤制成的。施工時用夾板固定逐層壓實,形成土墻(即所謂"干打壘")。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和滇東南。土質(zhì)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設(shè)提供了大量方便的材料和條件。
彝族土掌房建筑特點:
1、多為平房,部分為二房或三層。
土掌房是彝族最古老的傳統(tǒng)民居,大多建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區(qū)和河谷中。
3、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壤,添加適量的木板。山區(qū)土壤豐富,石頭眾多,在村邊的山坡上撬開一些大石頭,建立一兩英尺高的墻腳墻基礎(chǔ),然后用夾桿夾住板作為模板。
4.挖出紅土,倒入夾住的模板中間,用木杵夯實土墻。土墻風(fēng)干后,將加工好的圓木架放在墻頂作為主梁。
5.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6.彝族土掌房1000多間,層層疊疊,集中連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墻壁連墻。下一個屋頂是上一個庭院,層層上升,直接到達山頂,很有特色。
傳統(tǒng)風(fēng)格的歷史文化名村,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地方和民族特色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