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存時代最早的跨海橋大石橋。與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潮州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四座古橋。(洛陽橋)這是廣東和福建進入首都的唯一途徑。今天,洛陽橋頭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中國第一座橋。
泉州洛陽橋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建成,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建成,位于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花了六年,耗銀1400萬兩。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46座,全部用巨石砌成。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高,結構堅固,造型美觀,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陽橋?聽起來應該在河南洛陽,但為什么不在洛陽而在泉州呢?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越族人就住在泉州。唐初,由于社會動蕩,戰(zhàn)爭時有爆發(fā),大量中原人南遷。遷往泉州和閩南的人大多是河南、河流和洛水。泉州乃至閩南使用的語言系統(tǒng)稱為河洛語,即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帶來了中原先進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技術和經(jīng)驗。引導當?shù)厝嗣耖_墾發(fā)展。他們來到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與古都洛陽非常相似。他們還將這個地方命名為洛陽,因此這座橋被命名。
那為什么又叫萬安橋呢?
因為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只能通過渡船來回走動。每一次大風大潮,人們經(jīng)常帶著船翻進河里。因此,為了祈求安全過渡,主人稱這個渡口為萬安渡,橋也稱為萬安橋。
泉州洛陽橋有兩個特點
“筏形基礎”:
洛陽河水洶涌,近千年前的中國橋梁工程師,在這種困難的條件下,開創(chuàng)了直到現(xiàn)代才被人們認可的新橋基──“筏形基礎”。所謂“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梁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橋墩。洛陽橋橋墩全中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沖擊;
牡蠣固基法:
為了鞏固橋基,在基石中培育了大量牡蠣,巧妙利用牡蠣外殼附著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將橋基和橋墩牢固結合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獨特的牡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
洛陽橋的建成促進了海上貿(mào)易的發(fā)展,為我國石橋建筑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