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建筑對于每個細節(jié)都很有講究,大的說從整體建筑的風水坐向,陰陽向背,山形地貌,小的講門院廳堂、梁檐脊墻、門窗柱基,可以說處處都有我們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
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古人對風水格局、儒家思想、藝術(shù)審美的追求和呈現(xiàn)隨處可見。同時,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古建筑在許多微妙的地方,幾千年的禮儀監(jiān)管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好的,科學的,我們應(yīng)該繼承和發(fā)揚,一些無知的東西,應(yīng)該被拋棄。
臺階隨處可見。在建筑的前面,到處都是主要的景點。一般來說,現(xiàn)代社會的臺階沒有太多的限制。重點是因勢而建,考慮到人們行走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古代對大門(正屋門)的臺階有不同的詮釋,臺階的類型和等級有限。
踩踏,也叫踩踏。漢族古建筑中的臺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成,放置在臺基和室外地面之間。宋代叫踏道,清代叫踩踏。它不僅具有臺階的功能,還有助于處理從人工建筑到自然環(huán)境的過渡。古代臺階的數(shù)量多為單數(shù),單數(shù)為陽數(shù),包括1、3、5、7、9。數(shù)字越大,等級越高。
在宮殿的正殿里,臺階分為三條路,中間的臺階被稱為陛下,皇帝的尊稱是陛下。在中間的臺階上還有一塊陛下的石頭,上面雕刻著龍云圖案,這是皇帝和的紅地毯。這條御路也設(shè)置在一些高標準的殿堂中間,以示尊貴。這條御路跺/臺階是古代最高的臺階。例如,紫禁城的太和殿在建筑物下面是臺基,也就是說,在整個開放的土地上,在建造宮殿之前,先修復臺基,然后在臺基上修建宮殿。僅臺基就有三層一層臺基有21層,第二層和第三層臺基有9層,共39層。因為9是陽數(shù)最多的威儀,最能代表皇帝九五之尊。
御路跺腳:一般用于皇家宮殿和皇家寺廟建筑。這條臺階上的斜道,又稱戰(zhàn)車道、御路和陛下石頭,坡度較慢。它是一條用于駕駛和提升龍車的斜坡古代皇帝進出宮殿時乘坐龍車。它通常與臺階踏步相結(jié)合,稱為御路踏步。
皇帝的龍車,就像現(xiàn)代富人的著名汽車一樣,不僅非常珍貴,而且有多種型號。清朝乾隆年間,皇帝將原來的五輛戰(zhàn)車改為五露。去不同的場合,走不同的路,甚至不同的天氣和季節(jié),都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旅行方式。在紫禁城,皇帝選擇了一個輕的步驟;去郊區(qū)旅行;去祭祀和太廟祭祀,坐金色的戰(zhàn)車。
所以,為了滿足皇帝出行的需求,宮殿正門口的踏跺/臺階,必須配合皇帝的出行代步工具,同時也是帝王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清會典》中,對不同級別官員住宅門口的臺階級數(shù)有明確規(guī)定。上述御路踩踏使用九級臺階,九級只能由皇帝家使用,臺基約5英尺,遠遠高達威嚴。
一般用于宮殿和寺廟建筑。這稱為戰(zhàn)車道、皇家道路、陛下石,坡度非常慢,是用于駕駛的坡道,通常與臺階步驟結(jié)合使用,稱為皇家道路跺腳。用于鋪設(shè)皇家道路的石頭被稱為陛下石頭。由于它是鋪設(shè)皇家道路,石頭是更珍貴的石頭,如白色大理石或大理石。石頭表面也有各種精致的圖案,特別是龍、云、山、海等。
垂帶踩跺:垂帶是從臺基到地面兩側(cè)斜置的條石。有垂帶的臺階稱為垂帶跺腳。這個臺階下面必須放一塊叫硯窩石的長條石來支撐垂帶。硯窩石(象眼石)的上表面略高于地面或與地面齊平。還有一層石板鋪在垂帶土襯石。垂帶踏跺一般位于屋子正中的階下。但在宋朝之前,有兩條垂帶跺腳,東邊叫東階,供主人行走;西邊叫西階,供客人行走。
垂帶踏跺/臺階的級數(shù)也取決于住宅主人的官階級。
普通官員按以下規(guī)定:六品七品員住宅前臺階不得高于二級,五品門前臺階不得高于三級,以此類推。
如意踏跺:臺階不做垂帶,臺階沿左、中、右三個方向布置,人可以沿三個方向上下。這個臺階叫如意踏跺。一般用于大型建筑,人流量大的門,也用于住宅和園林建筑,方便人流從三個方向進出。
堅硬的石頭跺腳:它是一種用板或磚鋪成的斜面,沒有臺階。為了防滑,在斜石表面鑿出水平模紋,就像搓板一樣。一般用于室外高差小的地方。
從等級上看,御路踏跺高于非御路踏跺,垂帶踏跺高于如意踏跺。
在現(xiàn)代建筑中,雖然也有基本的建筑設(shè)計規(guī)則,但沒有特殊的等級規(guī)定,根據(jù)當?shù)厍闆r采取措施,包括臺階數(shù)量和形狀不會局限于某個框架,舒適安全,臺階適中,不絆腳,不難是臺階建設(shè)的基礎(chǔ),臺階也是道路的一部分,只要風格不與周圍建筑不相容
看看農(nóng)村古建筑的臺階,是否有回歸自然的感覺,城市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間去農(nóng)村,看看那些古建筑,感受古人生活的簡單和自然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