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它們跨越時間長河,見證歷史變遷,今日“國寶”故事,它素有“小故宮”之稱,是五岳中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規(guī)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岳廟。
中岳廟,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登封縣城東4千米。它背倚黃蓋峰,北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huán)抱,布局謹嚴,規(guī)模宏偉,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
說歷史
它前身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
北魏時,祠址經(jīng)過了三次遷移后,定名為中岳廟,從此由道教管理。
唐代中岳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武則天于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時,加封中岳神,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武氏對中岳廟的“情”有獨鐘,使它的聲望日益興盛,八方傳播。
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對中岳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宇,是中岳廟的鼎盛時期,為之奠定了堅固的基礎(chǔ)。
宋太祖金妝神像,岳神的冠戴衣著沿襲至今。以后又繪飾壁畫,遍植松柏,不斷為之增添光彩。
元末由于戰(zhàn)亂廟宇倒塌嚴重。
明清兩朝對中岳廟又多次整修,特別是乾隆時按照北京清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岳廟作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全面整修。又設(shè)宜道會司,以掌管全縣的道教事務(wù)。從此,中岳廟飛甍映日,杰閣聯(lián)云,梁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廟宇的布局制式都與故宮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林性缽R致祭,當(dāng)夜御制《謁岳廟》詩二首,其一為:“正正堂堂地,巍巍煥煥京。到來瞻氣象,果足慶平生。愜我長年愿,陳茲祈歲情。忽聞鸞鶴韻,疑有列仙迎?!?/p>
中岳廟“得寵”于歷代帝王,由此可見一斑。
說建筑
中岳廟的建筑制式和布局,是清高宗弘歷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設(shè)計重建的,坐北向南,由高到低,現(xiàn)存的殿、閣、宮、樓、亭、臺等建筑39座近400間,石刻碑碣百余座。
廟內(nèi)主要建筑,從南向北,由低至高,順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zhèn)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峻極坊、大殿、寢殿、御書樓,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黃蓋亭為終端,站在亭內(nèi)可俯瞰中岳廟全景,遠眺蒼翠群山。中軸線兩側(cè)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神州宮、小樓宮等。
中華門
中華門為中岳廟的前門,原名“名山第一坊”,為木建牌樓,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jié)構(gòu)的原廡殿式牌坊,更名為“中華門”。門額內(nèi)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字,簡要地說明了中岳廟所處的地理位置。
遙參亭
遙參亭是一座八角重檐亭,位于中華門北,是古代過往行旅拜謁岳神的地方。
崇圣門
崇圣門為過往門庭,因中岳神曾被封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崇圣門東有古神庫,創(chuàng)建于北宋,古神庫周圍有四個高大的鐵人,四大鐵人鑄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是中國現(xiàn)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同時也是北宋鑄造的藝術(shù)代表。
峻極門
峻極門,因中門兩側(cè)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像,故又名“將軍門”,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門。始建于金大定年間,明祟禎年間毀于大火,清乾隆時重修。峻極門前甬道兩旁為四岳殿,按順時針方向峻極門開始依次是東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稱中岳廟為土神之宮,五行土為尊,所以中岳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
峻極殿
峻極殿為中岳廟的正殿,又稱“中岳大殿”,是嵩山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覆以黃琉璃瓦,高達23米,面積920平方米。殿內(nèi)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兩側(cè)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鎮(zhèn)殿將軍方弼、方相,陳列有清乾隆皇帝所賜銅鑄香案、香爐和明代鐵鐘、大鼓等文物。
御書樓
御書樓是中岳廟最后一座殿宇,面闊11間,原名“黃箓殿”,是儲存道經(jīng)之地,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年間。后來清乾隆皇帝游中岳時,曾在此殿題碑書銘,故又稱“御書樓”?,F(xiàn)為硬山廡殿式黃色琉璃瓦樓房,為民國時期所建,兩側(cè)順山房是儲存祭器的地方。
說文化
中岳廟既是祭祀岳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道教雖然興起于東漢時代,其來源卻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巫術(shù),后來繼承了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士之傳統(tǒng),歷史淵源較長。中岳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qū)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岳神而設(shè)的。
道家尊中岳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升仙之處。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說是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幾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日,果然見他乘白鶴,盤旋數(shù)日后才離去。于是后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jì)念他。嵩山峻極峰以東的白鶴觀,背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即為紀(jì)念王子晉而建。
據(jù)《道學(xué)傳》說,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又有著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創(chuàng)立“新天師道”。峻極門東側(cè)的《中岳嵩高靈廟碑》就是當(dāng)年刻立的,碑文記載寇謙之修中岳廟和傳道的事跡,是關(guān)于這位名道最早的記錄。此后,歷代還有不少知名道士在這里主持過道場。
中岳廟見證了印刻“天地之中”信仰的道教文化發(fā)展史。中岳廟內(nèi)的建筑和碑石更是研究魏書書法、道教歷史和中岳廟宗教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宏大而又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極罕見的。它們仿佛是一群歷史老人,靜謐地肅立著,對游人訴說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