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海拔3700米。由于其悠久的歷史、建筑的民族審美特征以及對藏族社會歷史、文化和宗教研究的特殊價值,它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景點。20世紀70年代30年代,吐蕃第33代贊普松贊干遷都拉薩,布達拉宮建成為宮殿。
當時修建的整個宮堡都很大,外面有三堵城墻,里面有成千上萬的宮殿。松贊干布分為行政區(qū)域,分為官方制度、立法法律、命令大臣、執(zhí)政,派遣周邊國家或鄰國建立婚姻關系或簽訂盟約,加強吐蕃與周邊民族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布達拉宮主樓東西兩側向下延伸,與高大的宮墻相連。宮墻高6米,底寬4.4米,頂寬2.8米。它是用夯土砌成的,外包磚石。墻的東、南、西側有三層門樓,東南、西北角有一座角樓。宮墻的范圍都屬于布達拉宮。
宮墻內(nèi)的山前部分稱為“雪城”,分布在原西藏政府蓋廈的辦事處,如法院、印度經(jīng)濟學院、藏軍司令部等。此外,這里還設有作坊、馬廄、供水處、倉庫、監(jiān)獄等宮廷輔助設施。
宮墻內(nèi)的山后部分被稱為“林卡”,主要是一組以龍王潭為中心的花園建筑,是布達拉宮的后花園。神秘的雪高原西藏曾經(jīng)孕育出古老的人類文明,美麗的藏傳佛教藝術也誕生在這里。
公元七世紀中后期,佛教傳入西藏,經(jīng)過1000多年的發(fā)展,奠定了古代西藏政治教育一體化的政權形式。藏傳佛教在大多數(shù)藏族人眼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藏傳佛教寺廟建筑在建筑技術、建筑規(guī)模、建筑藝術、建筑文化等方面都代表了藏族建筑的最高水平。
藏傳佛教在西藏具有行政權力和文化教育功能,因此藏傳佛寺建筑的內(nèi)容組成與漢傳佛寺大不相同。藏傳佛教寺院包括信仰中心-佛殿、佛塔;宗教教育建筑-學院(藏語為“扎倉”);管理機構-活佛公署,以及辯經(jīng)場、僧舍、倉庫、廚房、管理用房等。在達賴、班禪等高級喇嘛常駐錫的寺廟里,仍有宮殿建筑(藏語稱“頗章”)。有些寺院有幾所學院和佛殿,所以藏傳寺院的規(guī)模一般都比較大。
藏傳佛教寺廟建筑廣泛分布在西藏、青海、川西、甘南、內(nèi)蒙古等藏傳佛教傳播地區(qū),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宗教建筑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