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亭子,人們會立刻想到滕王閣、以海市蜃樓奇觀聞名的蓬萊閣、以藏書文化聞名的天一閣、“天南奇觀”真武閣、“云外天香”佛香閣、中南海紫光閣等閣樓瑰寶。的確,古代閣樓如亭之靈動,如塔之高秀,造型豐富,多棲于都市,流傳下來的可謂燦如星辰。然而,有一種亭子不僅存在于城市中,而且在農(nóng)村地區(qū)“成長”得更廣泛。它們規(guī)模小,位于村頭,是農(nóng)村重要的標志性公共建筑。它們是遼州古閣。
說到遼州,首先要明確遼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概況。位于山西中東部的古遼州。遼州始于隋開皇16年(596年),隋末廢州。遼州在唐初復置,遼山縣(今左權縣)移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遼山縣廢棄,并入遼州,晉升為直隸州,轄榆社、和順二縣。山西左權縣、榆社縣、和順縣是遼州所轄的三個縣,它們一直像三兄弟一樣團結在一起,緊密相連。
左權縣上豐后村古閣
遼州三縣總面積近6000平方公里,雖然面積廣,但生活環(huán)境并不理想。清《遼州志》載:“太行絕頂,漳水發(fā)源。談險阻者,龍門,彭蠡也不過也。山多,耕鑿之田少,水漲則漂荒。貧瘠的土貧民,不堪命。與東鄰河北平原、西鄰汾河谷川、南鄰上黨盆地相比,遼州人民生活條件惡劣。但即使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遼州先民依然苦苦掙扎,在這里開山種地,繁衍生息,并逐漸形成聚落。
古代北方多征戰(zhàn)。遼州的山區(qū)小縣雖然不富裕,但地廣人稀,重山重疊,幽深的太行山是最穩(wěn)定的棲息地。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山西、河北、河南等平川河谷的大量流民將遷往遼州。幾千年來,遼州先民與各地流民不斷融合,共同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數(shù)百個村落。經(jīng)過幾千年的沉淀,三晉文化、燕趙文化、中原文化等地域文化終于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遼州文化。
隨著歲月的流逝,遼州文化孕育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遼州村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依山而建的村莊里,常常有古閣站在村頭,古樹襯在旁邊,進村就能看到磚石民居四處坐落,還有古井、戲臺、祠堂等公共建筑。在這些建筑中,古閣自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個村莊的門面標志。古閣的上層是傳統(tǒng)的閣樓,下層有拱門洞供人畜通行,外形類似城市的城門樓,既美觀又實用。
說到古閣,不妨說說閣的起源。閣樓建筑起源于中國獨特的高臺建筑,主要具有狹長高挑的外觀特征,并建造了重型房屋(至少有兩層)。閣樓,是一種底部架空的高層建筑,多為單間房,并配有平臺,通常在平臺周圍設置格柵或欄桿走廊,供遠眺、娛樂。建筑的形狀來自閣樓,是指沒有平臺的兩層以上的建筑。由于閣樓與樓有許多相似之處,后來人們習慣將閣樓與樓并稱為“閣樓”或“樓閣”。許多古城門樓實際上是閣樓,但由于其形狀與建筑相似,因此也被稱為“門樓”或“城門樓”。遼州古城西樓大概就是這樣。當然,在農(nóng)村地區(qū),人們?nèi)匀环Q之為“閣兒”,口頭上稱之為“閣兒”,兒化音立刻將閣兒小化,言下之意是它的規(guī)模較小。
遼州村廣泛傳播的古閣雖小,但形制俱全,承擔著村標、祭祀、保佑村民等多重功能。當你離開城堡時,你會離開村莊,或者在地上工作,或者尋找你的夢想;當你進入城堡時,你會回到村子里,過上輕松的生活,休息一下。幾千年來,古閣與村里的古井、古寺廟、古戲臺、古祠堂、古道、古宅、古墻一樣,陪伴著一代又一代遼州人度過滄桑。
左權縣坐巖口村
遼州古閣:從當?shù)氐綐闼氐牟牧系缆?/p>
林徽因說:“在優(yōu)惠券上建造建筑是山西的一個特點?!笔聦嵣?,在山西,來自穴位的優(yōu)惠券砌筑方法廣泛應用于住宅、寺廟等建筑,具有自身的特點。當然,這必然與當?shù)鬲毺氐牡乩憝h(huán)境和自然資源條件有關。遼州的太行腹地大多是石山,最重要的是石頭。遼州的祖先用當?shù)氐牟牧虾褪^建造房屋有著悠久的歷史。
遼州古閣,規(guī)模小,形狀簡單,一般以條石為基礎筑墻,以片石鋪頂,常采用石塊發(fā)券,自成體系。比如和順縣回黃村的古閣,都是用大塊青石筑閣基,用大型弧形青石條發(fā)券,氣勢十足;左權縣西鄉(xiāng)江家莊村的觀音堂(因為閣上有觀音堂,有些地方稱閣為“堂堂”),由干卡紅石砌成,具有粗糙的美感;左權縣北鄉(xiāng)因土多,建的古閣多為土石結構。當然,以木材為建筑材料的閣兒也很少。例如,左權縣現(xiàn)存的蘇城村三通西閣和石匣村張家堂就是木閣。
遼州古閣多為兩至三層,下層通常高兩米以上。優(yōu)惠券下的門洞可供人畜交流;上層建造房屋供觀音皇后、真武大帝、關師傅或其他民間神靈使用。也許受當?shù)貤l件的限制,上屋即使是為了神靈,也不追求奢華。然而,更重要的是,村民們簡單地認識到,只要心中有神,神就不會對崇拜環(huán)境有很高的要求,該表現(xiàn)的時候還是會表現(xiàn)出來。傳統(tǒng)古閣的造型與普通民居風格一致,多采用硬山式屋頂,且多無飛檐廊柱。當然,也有一些經(jīng)濟條件好的古村落有飛檐,簡約樸素。
裝飾在和順縣古建筑上的吉祥圖案
然而,對于古閣的建設,雖然設施受經(jīng)濟和自然條件的限制,以簡單為主,但遼州人在文化配置上卻用心思。例如,和順縣許村南閣以青石砌基,灰磚發(fā)券,整潔美觀。另一個例子是,南閣朝南供奉真武,門洞上鑲嵌著“迎祥”的磚雕門匾;朝北供奉觀音像,門洞上鑲嵌著“接?!钡拇u雕門匾,表達了美好的愿望。和順縣回黃村南閣券洞上方中央石匾刻有“仁里風高”字樣,嘉陽回黃村人的善良仁義;旁邊建筑門樓上的陽雕石匾“山秀生輝”,展現(xiàn)回黃村的美景。另一個例子是,左權縣土棚村古閣的門頭直接鑲嵌著刻有村名“土棚”的門匾,提醒游客進入土棚村。當然,為了便于識別,人們通常會給閣兒起個特別的名字。遼州人在給閣兒起名時很講究。按照習俗,閣兒大多被稱為東閣、西閣、南閣、北閣。同時,人們也希望給閣兒起一個優(yōu)雅的名字,給它一個美麗的寓意,比如和順縣溫源村的勤奮閣、會里村的瑞臨閣、陳家莊村的福慶閣、左權縣蟾蜍灘村的淳化閣、駱駝村的芙蓉閣、尹家莊村的祥符閣、榆社縣講堂村的訓練閣(真武閣)等。這些傳統(tǒng)村落,有的在門頭鑲嵌牌匾,如左權縣殷家莊村祥符閣;有的在閣樓上掛牌匾,如和順縣溫源村鎖云樓。
此外,古閣對聯(lián)和勒石碑文。這些對聯(lián)和碑文通常是由當?shù)刂奈娜俗魑暮蛯懽鞯?。因此,對?lián)和碑文具有較高的文學造詣和書法水平。例如,左權縣漳草村西閣石刻對聯(lián)“金神開明路胥一世登上西湖六月景,寶筏渡迷津津盡力,四民共游南海三春美”,文學造詣和書法水平令人驚嘆。有條件的遼州古閣還將裝飾雕刻、繪畫作品,使其盡可能美觀。比如和順縣溫源村鎖云樓上裝飾的牛腿木雕和屋檐上的脊獸,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左權縣漳草村觀音閣梁上裝飾著漢紋錦彩繪,描繪精美,一團錦繡;和順縣龍峪村觀音閣三面墻上畫著壁畫,線條優(yōu)雅,畫面優(yōu)雅。
左權縣下莊村老街
在中國古代社會,土木工程的建設是工匠們所做的。但遺憾的是,在現(xiàn)存的古建筑中,很多人因為缺乏記錄而無法知道自己的建造者是誰,只有少數(shù)建造者因為某些機會而被記錄下來。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數(shù)遼州古閣木結構、碑刻上都能看到木匠、石匠、泥瓦匠、畫家、鐵匠等工匠的名字。他們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木梁上,刻在石碑上,既記錄了歷史,又留下了建造者的真實名字。比如榆社縣北翟管村觀音閣木梁上發(fā)現(xiàn)了建筑商的名字和修繕時間。另一個例子是,左權縣禪房村關帝廟(民國時期,禪房村移東堂閣的關帝到平安橋修建關帝廟)旁平安橋東西兩側(cè)的擋板上刻有“楊進斧”和“楊昆制”字樣,清晰可見。這些建筑工匠大多是遼州本地人,當然也有少數(shù)是外國工匠。據(jù)當?shù)厝私榻B,河南林縣(今林州)的工匠們在左權縣下莊、清河店等村留下了一些古建筑。
縱觀全球,還可以發(fā)現(xiàn)遼州工匠一般都是家族傳承下來的。從左權縣古代碑刻的簽名可以看出,從明朝到清中期,石匠建筑業(yè)有崔家、黃章里(今黃張)楊家、宋家莊宋家等祖?zhèn)鞴そ场@?,從左權縣禪房村關帝廟旁平安橋碑刻所記楊金斧、楊昆等18位楊姓石匠可以看出,這座碑是由“楊家匠”建造的。當然,這是在石碑和碑文上留下的名字,可以讓后人知道。有些人沒有留下任何相關記錄,所以人們不知道誰是建筑工匠,只能默默地欣賞他們留下的作品。
看看遼州古閣的風格
遼州古閣作為劃分邊界的標志,往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遼州城的西樓。西樓是什么樣子的?宋樹元先生曾在《老遼陽·遼城古跡》中描述:
在西關前街西端,有一個洞門高閣,下通進出西關大道。洞門兩側(cè)有一對大石獅,負子,踏球,守護崇高的建筑。面對水磨磚的大影子墻,保護關頭,不暴露風水。大道繞過影子墻不遠是西關坡,穿過“金橋”,越過沙河口,是“州八路”的起點,以西樓為主體的成套規(guī)格,展現(xiàn)了遼陽古縣的優(yōu)雅風度和精神。
西樓位于西關崖頭,建在高墩臺圈的門頂。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時候創(chuàng)造的。雙層樓閣上高聳的屋頂,野獸跑脊,四角飛檐。四廊的柱子,雕刻的欄桿和建筑物,翼然凌風,有騰蛟起鳳的趨勢。在大樓的中間屏幕上,向外塑造玄天真武帝,向內(nèi)塑造觀世音菩薩,兩神相背,各受香煙。
每當夕陽西下時,整個城市都不見太陽了。這座建筑是獨一無二的。余暉夕陽,金光閃爍,格外壯麗。從欄桿上看,夕陽映出,遠近人眼。然而,看到山川環(huán)抱,比家里的鱗煙還要多。在瞬息萬變的過程中,天章云煥,地色壯麗,景色奇妙。它被推為遼陽八大景點之一,被稱為“西樓反射”。
自古以來,就有許多詩歌吟誦西樓。明代遼州知州鐘武瑞在《西樓返照》中詠嘆道:“林疏夕山孤城,鳥渡村春半壁明……誰傾倒西北流殘照,想問桑榆思轉(zhuǎn)盈。清代遼州知州徐三俊有詩說:“蕭寺遙臨漳水流,水波倒影夕陽秋。眼前有一幅王維畫,對西風趙倚樓微笑。然而,最讓作者感嘆的是遼州人趙鶴寫的《遠眺西樓》:“東風回首思悠悠,聽樵歌和牧謳。落日山川迷北郭,野煙跟蹤西樓。五陵豪俊終幽夢,三晉衣冠盡古丘。這里經(jīng)歷了多少事,漳水每年都在東流?!耙皇自娒鑼懥诉|州人對西樓的悠閑感情和無限依戀,令人振奮。顯然,西樓已經(jīng)成為遼州人的重要精神地標。
左權縣沐池村后閣
當然,廣泛分布在農(nóng)村地區(qū)的古閣是農(nóng)村地區(qū)的獨特地標。它是一個村莊的象征,是所有村民的精神寄托。
全世界都愛自己的村莊美。自然,他們希望村里的閣樓高高地筑起來,以壯觀的眼光;然而,由于物力、財力和地理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遼州閣兒追求小而宜。當然,雖然遼州閣兒很小,但在形狀上,有各種各樣的拱券、斗拱、飛檐、圍廊、雕像、繪畫、壁畫、對聯(lián)和勒石。這些“文中文氣”的閣兒位于村頭,日夜守護著村莊,給人們帶來好運。
遼州古閣站在村頭,人們可以爬得很遠,居高臨下。遼州古閣雖然大部分不承擔防御功能,但也有幾個例外。比如和順縣龍峪村觀音閣在村外券洞上鑲有牌匾——“兩邑一鎖”,一個“鎖”字表達了“一夫當關,萬夫不開”的意思,似乎提醒人們,這是和順與昔陽兩縣交界處,難免會有盜賊,必須嚴格防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左權縣突堤村觀音閣位于山口,是為人創(chuàng)造理想城堡的地方。據(jù)《創(chuàng)建碑記:增建建筑和金菩薩碑》記載:“坐落如盤龍回首,后枕遠崗,前吞長澗,以鎖鑰一村之風?!斑@里強調(diào)了突堤村的地形優(yōu)勢:位于太行腹地,背靠太行山,面對漳河,在山口設置觀音閣作為防御,可以保護村莊像金湯。
另一個例子是,左權縣羊角村東閣、西閣為了安全起見已經(jīng)安裝了大門。據(jù)說,遼州最富有的侯天麟家族住在羊角村。這個地方靠近黃澤關,經(jīng)常有盜賊出沒。夜間,侯家人將關上閣門,為防匪患,封閉整個村莊。如今,原來的門軸裝置仍然可以在羊角村的東閣和西閣看到。當然,散落在農(nóng)村的遼州古閣大多只有門洞,沒有門扇,沒有墻壁接合,所以沒有封閉功能。因此,有閣的村莊也是開放的。
遼州古閣樓不僅是一個村莊的正面地標,也是一個村莊的精神地標。它劃分邊界,保護一個村莊,在有形和無形中扮演“保護神”的角色。無論風雨,它都保護著村莊的安全和吉祥。這就是遼州古閣的性格。
記憶:遼州古閣遺存:遼州古閣遺存
在山西,有一種民間說法:有兩個閣兒是一個村莊,有一個閣兒是半個村莊。沒有閣兒的是別墅的窩鋪。事實上,在古遼州,如果有村莊,可能就沒有閣兒。建造閣兒需要一定的經(jīng)濟條件,大多數(shù)村莊都需要全村的力量才能建成。當然,雖然有些村莊有實力,但地形不一定適合建造,所以沒有閣兒。
一般來說,一個村莊建了多少個亭子?除了當?shù)卮迩f的經(jīng)濟狀況外,主要取決于村莊的環(huán)境和交通狀況。在單向交通的村莊里建一個亭子就足夠了;在雙向或多向交通的村莊里,有可能建造兩個或多個亭子。
大多數(shù)村莊建在山上,三面環(huán)山。村前有河流或通往村外的道路。這樣的村莊可以建一個亭子。例如,左權縣上豐后村只在村口建了一個觀音亭。坐在北面朝南。當你進入亭子時,你進入了村莊。當你出去的時候,你是主要的交通道路。像這樣的亭子是一扇門,一個地標,一個就足夠了。
其他村莊建在開放式山溝上,南北的人可以穿過村莊。如果這樣的村莊有第一個尾巴,就必須建兩個亭子。例如,左權縣石暴村深山來往要道,村莊雖小,但建有一南一北兩座閣兒。還有左權縣羊角村、清河店村、前龍村、石灰窯村、扶峪村、和順縣南李陽村、闊地村、玉女村等。,現(xiàn)在還有兩個亭子。事實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村莊往往位于主要的交通道路上,人來人往,經(jīng)濟自然繁榮,村民有經(jīng)濟實力,也有條件在村莊兩端建造兩個亭子。
村里有三個以上的閣兒嗎?當然有。榆社縣講堂村有三個閣兒。左權縣連壁村也有三個閣兒,除村兩頭的閣兒外,村中間還有一個閣兒,閣兒上層是戲臺??梢娭虚g的閣兒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閣兒,而是主要用于唱戲表演。另一個例子是左權縣麻田村分布著東、南、西、北四個閣兒。它的南、北、東都是交通要沖,所以在各個方向都建了一個閣兒。但是村西臨清漳河,為什么還要建閣兒呢?有人說可以用來觀河,也可以考慮風水,避免沖煞。由此可見,只要經(jīng)濟條件允許,一個村莊建幾座閣兒,就完全可以勢而為。
榆社縣講堂村真武閣舊影
哪個村莊是閣兒最多的?已知的是左權縣最大的村莊寒王村,曾有五座古閣。寒王村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商貿(mào)云集,物富民康,為閣樓建筑提供了良好的物質(zhì)基礎。橫向主街的最西端是牛王閣,最東端是老爺閣(即關公閣,倒塌后改造成牌坊)。南北主街最南端是三官閣,供火神,人們稱之為“火神閣”。從三官閣到北約200米,有白衣閣(觀音閣)。河神閣建在南北向主街西側(cè)的另一條巷口,朝向枯河的方向。這五個閣兒各守一方,各執(zhí)其能,各得其所。
縱觀遼州,一座、兩座、三座、四座、五座...古閣就這樣散落在數(shù)百個村莊里,記錄著當?shù)氐臍v史文化,陪伴著村民們度過了成千上萬的春秋。盡管經(jīng)過多年的洗禮甚至戰(zhàn)火考驗,仍有許多古閣傲然屹立在村頭,不愿老去。遼州有多少古閣?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約保存了200個座位。以左權縣為例。據(jù)調(diào)查,截至2023年,已有100多座古閣和殘跡,以及相鄰、保存條件相近的和順、榆社近100座古閣,共約200座。
這些古閣和村莊承載著遼州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是人們生活空間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遼州古閣以其獨特的文化特色,成為遼州古村落最當之無愧的地域標志,成為最容易拉出遼州游子鄉(xiāng)思的家鄉(xiāng)標志。世事滄桑,萬物變遷。隨著時代的變遷,村里的人越來越少,許多傳統(tǒng)村落不可避免地變得荒涼,許多古老的鄉(xiāng)村建筑和故事都消失在廣闊的歲月里。希望這些古閣能在世人的保護下繼續(xù)保存下去,為遼州游子保留最后的故鄉(xiāng)記憶。